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3)

摘要:文化虽然是一种软实力,但它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有力推动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根本任务,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主要形式,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为示范,推动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你争我赶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水准、全社会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的生动局面。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7年4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并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诚信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等。“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活动。各类创建活动都要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坚持创建为民惠民,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有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同时,加强工作创新,不断增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为各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隆重组织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系列重大主题宣传,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记录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阐明全球抗疫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政府于2020年6月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还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都被授予了国家级的荣誉称号,比如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一)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我们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重要举措。重点任务: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要举措:一是要深化道德教育的引导。比如: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要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彰显社会道德高度。持续推出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广泛推荐宣传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尊崇褒扬、关心关爱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建立健全关爱关怀机制,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以优秀的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要把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文艺评论、评介、评奖的重要标准,更好地引导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坚守正道、弘扬正气。抓好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二是要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比如:持续推进诚信建设。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诚信公约,加快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重视学术、科研诚信建设,严肃查处违背学术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评选发布“诚信之星”,宣传推介诚信先进集体,激励人们更好地讲诚实、守信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挖掘创新乡土文化,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破除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要提倡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抵制迷信和腐朽落后文化,防范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实施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推动一些机构加强文明宣传教育,引导中国公民在境外旅游、求学、经商、探亲中,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展现中华美德,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培育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引导人们在各种国际场合、涉外活动和交流交往中,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三是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一个道德建设的空白地,我们也都有一系列的举措。比如: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二)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我们还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区分层次、区别对象,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以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同时,我们要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了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导人们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

(三)设立烈士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我们专门设立了烈士纪念日。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规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2014年9月30日,我国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

我们还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8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在清明节和重要纪念日,机关、团体、乡村、社区、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军队有关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英雄烈士纪念活动。”“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

(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

2021年6月18日,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浓墨重彩地反映了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成为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开展以来,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观众认为,展览大气恢宏、一脉贯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突出展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开辟的伟大道路、建立的伟大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积累的宝贵经验,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五)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的重要举措。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

《意见》提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