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图分类号] D220; 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12-002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和重大举措,为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新起点

民生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概念。一方面,民生具有不断升级的特性。从低到高,大体可以划分为基本民生、发展性民生和享受性民生。这一层次之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优先顺序是相同的。在基本民生问题突出时,要优先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发展性民生和享受性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基本民生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人民群众又会有更多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从追求基础性、刚需性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转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正因为这样,改善民生是没有终点的,只有一个又一个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经济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精辟地概括了40年改革的基本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所以必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一最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标准为人均年纯收入100元,贫困人口高达2.5亿人,贫困发生率达到30.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响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减贫速度最快的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了70%。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十七大、十八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五有”目标基础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七有”目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七有”上持续用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十年间,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其中“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地提出的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要求。

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党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增进民生福祉。要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要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当前,尤其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还要充分认识到,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众多、人均GDP并不高,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各项工作尽量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这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为群众排忧解难,首先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认真地做好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明了群众不满意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只有这样,出台的政策举措才有针对性,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要针对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但是,在看到民生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我国民生状况得到持续和明显改善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做到应保尽保,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个也不能少。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解决好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公共服务也称之为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扩大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越来越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导向。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弱项,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分配不均等、分布不均衡、享用不可及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就必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从而更好地保障这些地方人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之所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阶段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新举措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作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包括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各个方面。

完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我国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较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等。因此,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等。在这些重大举措中,“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将就业列为民生建设的首要任务,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六稳”之首就是“稳就业”,“六保”首位同样是“保居民就业”。但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充分就业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就业质量仍然有待提高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强调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又特别强调了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就业歧视同我们党坚持的公平正义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只有消除就业歧视,才能真正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其中“公平统一、安全规范”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来的。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根据国际通用的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来衡量,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总体上已经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3]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

(作者简介:青连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