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守正创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紧密围绕“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中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有力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守正创新,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信心和决心。

保持定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取得辉煌成就

首先,反对霸权主义、霸凌行径,有理有利有节应对与美国的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坚持“美国优先”“美国第一”,四处挥舞保护主义大棒,全球贸易摩擦骤然升温。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霸凌行径,中国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美方同意分阶段解决争端,并于2020年1月15日与中国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2022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连创40年来新高,民众生活成本骤增,对华关税从美国手中的“施压大棒”变成“烫手山芋”。与美国的施压、脱钩、断链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定维护和发展双边与多边贸易体系,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2022年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建立21个自贸区,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2022年10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过去十年,我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17%提升至2021年的35%。中国还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在贸易摩擦面前中国的区域合作之网越织越紧密。

其次,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勇担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启示我们: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指出:“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同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截至2022年5月,中国累计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46亿件防护服、180亿人份检测试剂、4300余亿个口罩、22亿剂新冠肺炎疫苗等抗疫物资。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最后,坚持原则,劝和促谈,妥善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变化。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阐明政策立场,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独立自主发挥建设性作用,就化解危机提出中方主张,就防止乌克兰人道主义危机提出中国倡议,中国提出“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得到支持”①,得到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理解和认同。

总的来看,中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2022年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2022年10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规模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后,2021年又连续跨过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中国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2017年—2021年连续五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坚持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外交工作必须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展开,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一,中国继续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意味着中国将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始终是外交工作的核心。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这意味着中国既不会和苏联结盟也不会和美国结盟,中国外交是不结盟的。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自己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的优势地位,不断歪曲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名干涉别国内政、煽动“颜色革命”,以“遵守自由贸易规则”为名挥舞制裁和施压大棒,以“民主”“和平”为名延续冷战思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国内法高于国际法”为名实施“长臂管辖”打压竞争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始终是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从打破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对中国进行的“制裁”,到处置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和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从应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到涉港、涉疆、涉台问题上全面反干预斗争,无不展现出中国外交反对霸权、霸道、霸凌的不屈不挠斗争精神。与此同时,中国强调“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否定了“国强必霸”的逻辑。

第二,中国继续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关系中,各国应如何相处,遵循什么样的国际准则和国际秩序,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课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累了经验。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时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概念,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国家间深度相互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面临的困难也应该由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这客观上要求各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是在不结盟政策的基础上走出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新路,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注重寻求各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强调平等、开放、合作,为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注入了动力。新时代十年,中国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建交国总数从172个增加到181个,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的数量从41对增加到113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日益完善。中国推动中俄建立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中美关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倡导中欧构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更加紧密。

第三,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面对保护主义逆流,中国顺应开放融通的时代大势,坚持合作共赢,致力建设开放型经济。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从倡议到共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一带一路”建设稳步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公共产品。中国一带一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自中欧班列开通以来,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上升。2022年10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5万列、运送货物超455万标箱、货值达2400亿美元,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2013年,中国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现已扩容至21个。2018年,中国首次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至今已进入第五届。中国坚定履行国际责任,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于落实《巴黎协定》作出了庄严承诺。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序推进,2022年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26.4%,比2012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5.5%,比2012年提高11.0个百分点。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继续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将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通过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坚守理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从中国和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福祉出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时代坐标,强调通过共同应对挑战、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发展繁荣将各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是对国际主义精神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促进人类团结合作贡献的新思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当今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为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两个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力。

发展是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础,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解决当今全球发展进程中的难题。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严重冲击,制造业生产停摆、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不畅、国际国内需求紊乱、全球资本市场震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全球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南北差距、复苏分化、发展断层、技术鸿沟等问题更加突出,粮食、能源、债务危机反复上演。因应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挑战,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并阐述了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要义: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全球发展倡议强调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发展倡议是继“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生动实践。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国家寻求稳定繁荣的基本条件,是人民争取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宁不可或缺的国际公共产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变,冲击着“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面对“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全球安全领域的系统性体现,是继“亚洲安全观”后中国为应对复杂国际安全形势、破解人类面临的安全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插上两个翅膀。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与国内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相互呼应,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鲜明体现。

当前,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安全挑战突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以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代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和全球安全共同体,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守正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指明了方向。

(作者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注释】

①《王毅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乌克兰问题外长会》,新华网,2022年9月23日。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