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近些年来,北京市房山区西潞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弘扬睦邻文化,探索推行“好邻居”协同治理品牌,致力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充分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坚持党建引领。党领导基层治理,就是要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来引领基层治理。党领导基层治理,需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合基层治理资源,汇聚基层治理合力。西潞街道工委在“街道-社区”两个层级中设置片区,涵盖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部门及“两新”组织党组织,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治理合力。在“街道、片区、社区”垂直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把辖区内党组织、单位、企业、商户、居民纳入好邻居范围,通过“党建共建、资源共享、有事共商、发展共促、文化共育、安全共抓、环境共治、难题共解”建立起横向上的协同治理体系,增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注重选拔党员好邻居担任街巷长、网格员、小巷管家、楼门长,让“好邻居”成为带头管理、监督服务、综合治理的重要力量。
激发文化认同。基层治理离不开融洽的邻里关系,离不开深厚的情感纽带。从中国传统优秀邻里文化中寻找滋养。“远亲不如近邻”,中华民族历来有择邻而居的传统,崇尚谦虚、礼让、包容、互助的邻里文化。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可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还让人心情愉悦,有利于身心健康,成为社区善治的润滑剂。良好的基层治理,首先要有社区的文化思想认同。“好邻居”协同治理品牌倡导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建家园的精神,培育文化层面的归属感和治理层面的参与感,为“好邻居”概念注入文化和情感内涵,从而塑造和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系牢治理的文化情感纽带。创设“好邻居”范围。聚焦新时代社区治理特点,从传统邻居概念中跳出来,在本辖区17个社区、5个村之间打破界限,将辖区党组织、企业商户、文化人才、社会组织纳入“好邻居”范围,构建“和睦相处聚合力、和衷共济增活力、和谐共存添助力、和畅惠风促五美”的工作格局,实现居民与居民之间“和睦”,商户与商户之间“和气”,单位与单位之间“和谐”,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注重共建共治。面对更加多元多样的诉求,仅靠社区自身力量“单打独斗”,很难将问题妥善解决。集众智、汇众力,才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建引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基层治理的多元主体进行有效整合,让不同治理主体各司其职,使各类治理主体与基层治理实现有效配合。西潞街道工委积极搭建和用好片区联合党委、“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企业家联盟、西潞文联等平台,通过串门走访、共享资源、互解难题等形式,让各方好邻居们发挥自身特点,在基层治理和社区工作中充当“家庭成员”的不同角色,凝聚起同心同向的工作合力。“好邻居”会商制度下,街道、片区、社区三级定期以党建协调委员会、“吹哨报到”协调会等形式开展“好邻居”连心共建会商,共谋辖区发展、共商邻里大事、共破治理难题,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好邻居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走访了解社区群众困难,为社区困难群众捐款;好邻居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文明引导、环境清洁、为老助残等工作;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好邻居”单位火线支援、好邻居企业商户温情捐赠、好邻居民喊响“一起上”,需要药品邻居群里“喊一嗓”,立即就有好邻居“帮一把”;西潞文联举办“阅读悦美”阅读节活动、和美学堂启动仪式、“你好·邻居”健体节、西潞新歌发布等大型活动,组织居民好邻居创作文学、书画、摄影、歌曲作品,凝聚建设五美新西潞合力。
突出为民服务。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好邻居品牌的核心是聚合力、破难题、强治理,就是集好邻居之力,汇好邻居之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发展难点问题、改革攻坚问题,让老百姓得实惠。坚持“好邻居”议事会制度。街道、片区、社区定期在召开本级“好邻居”议事会,制订双向需求清单,大家坐在一起,大事小情商量着来,共同商讨解决社区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和居民诉求,延伸党组织的服务半径。发挥“吹哨报到”机制和“五位一体”矛盾调处机制作用。建立社区(村)、片区、街道三级“五位一体”矛盾调处机制,三级党组织统筹政策相关方、调解员、政法部门、心理咨询中心等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综合施策,形成合力,解决社区治理中的物业矛盾、家庭矛盾、信访矛盾,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到“不诉自办”转变。积极开展“吹哨”行动,统筹区级职能部门政策资源,北三村项目建设、拆迁腾退、自备井水源等历史遗留问题、发展难点问题、改革攻坚问题,居民停车难、屋顶修缮等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
(作者系北京市房山区西潞街道党工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