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落子有声“一盘棋”——京津冀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扫描

京津冀,落子有声“一盘棋”——京津冀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扫描

1年前的冬奥盛会,伴随着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跃动的圣火,京津冀携手发展向未来,描绘出一幅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主席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

“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9年间,从“三地”到“一家”,京津冀接力奋进,将协同促发展、畅通“双循环”的壮阔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1小时畅游环京地区

“车次多了,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一直盯着买票了”“高铁开到了家门口,以后探亲旅游说走就走”“京津冀短途旅行变得更加便捷顺畅”……开通运营近3个月的京唐、京滨城际铁路,乘客络绎不绝。

9年间,一张张铁路时刻表不断更新,也刷新着三地群众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知。去年底开通的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形成了京津间第3条高铁通道。“一小时交通圈”越画越大,“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

10时25分,从河北唐山出发的D6604次列车停靠在北京站。老家在唐山的孙先生一家人拎着包装好的红薯粉条和羊肉,把家乡的味道带回北京慢慢品尝。“我们是从唐山站上车的,当时车上基本坐满了。京唐城际铁路开通之后,我们出行的选择更多,平时也能常回家看看。”正说着,孙先生晃了晃手中的羊肉,“高铁越来越快,生鲜食品我也能放心带了。”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轨道上的京津冀”与空港互相联结,打造立体交通,畅通各经济要素的流动,让协同发展“跑”了起来。北京大兴机场建成后,先后与北京西站、雄安站联结轨道交通。往返北京市和唐山市曹妃甸区的京唐曹铁路动车组于2019年8月开通,两地之间没有直达旅客列车的历史从此结束。

京津冀诞生了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建成世界领先的智能高铁。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轨道交通路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飞速发展的高铁网络背后,京津冀三地居民的距离被大大拉近,人流、物流、信息流空前活跃。

“去年,我在电视上观看北京冬奥会。高铁开通后,1小时就能到崇礼。这次终于可以实地体验奥运会级别的雪场了!”伴随京唐、京滨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河北成为京津居民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崇礼的滑雪热早已覆盖京津冀。家住天津市宝坻区的张先生是滑雪爱好者,他乘坐京滨高铁来到北京,再换乘京张高铁到崇礼。“过去不在短途旅行计划内的地方,如今说走就走。”

加速产业升级“软联通”——

三地共建新“中关村”

“中关村在哪里?”也许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北京!”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一座4层高的小白楼矗立在海边绿地中央。2016年,这里诞生了北京中关村在京津冀的第一个疏解项目——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智能盘点机器人在仓库货架间自由移动,盘点机械手实时对货物标签进行扫描识别,自动生成数据并传输至仓储管理系统。机器人胸前的屏幕上实时显示被扫描货物的名称、位置、数量等数据信息……这家机器人制造企业总部位于天津,分公司签约入驻河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一个个载体平台逐渐壮大,成为协同发展的大舞台。中关村正逐步由一个“村”向“村落”转变,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纽带。

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步伐越来越快。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三地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互补,京津研发、河北制造,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故事越来越多。

今年地方两会上,北京市将“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在津冀两地转化应用”列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明确提出,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发展。

350.4亿元——这是京津冀三地交出的一份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单。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网正式上线运行后,一批京津冀联建科技成果协同转化中心布局河北。2021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我们这家企业由北京大学技术产业化产生,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孵化培育,4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实验技术到产业技术开发和量产的跨越。”一家半导体企业负责人王琳说。如今,创新基因就像随风飘扬的蒲公英种子,源源不断地从北京向天津、河北播撒。

2022年9月,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成功举办。会上,数字智能产业基地、电动车整车制造等37个合作项目成功签约。此次推介洽谈会上,还启动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创建工作。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燕郊中心将建设成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15分钟物流顺利通关

纯电动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自动化设备不停运转,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货物在这里装卸分拨转运……拥有全球首个“零碳”码头和自动驾驶示范区的智慧港口——天津港,正实现一系列智能升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这座京津冀“海上门户”注入新动能。

一艘货轮正停靠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进行卸船作业。大批货物等待通关,运往河北的制造企业。在监控指挥中心,海关工作人员通过口岸智慧管控系统就完成了对船舶靠泊、装卸货物、场位堆存等信息的核查。2022年至今,依托口岸智慧管控系统,原本只经营外贸业务的太平洋码头已“接待”来自京津冀等地的内贸船舶926艘次,内贸货物突破110万标箱。

港口作为世界海运的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全球贸易与供应市场。一个更加高效、智能的港口,在全球供应链中显得愈发重要。今年以来,太平洋码头的自动化改造进一步加快,预计明年将实现大型设备由传统人工向全自动的升级。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摆在京津冀面前的一道考题。近年来,三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前不久,一批企业急需的进口汽车零部件从天津口岸入境。接到企业申报后,北京海关通过“无纸化通关系统”为其办理暂时进境审批和接单放行手续,全程用时不到15分钟。

口岸通关速度的不断提升,得益于京津冀三地海关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近年来,为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京津冀三地海关联合制定外贸物流领域保通保畅措施,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互认,逐步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创新模式。2022年上半年,天津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39.09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0.57小时,分别较2017年缩短73.49%和97.3%。

除海运外,轨道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京津冀地区中欧班列开行。在石家庄国际陆港,列车空车板在一旁的铁轨上等候就位,吊车精准地抓起一节集装箱,平稳起吊、缓缓平移,一个集装箱顺利装车。

日前,京津冀首列国际多式联运过境中欧班列从石家庄国际陆港驶出。这批货物通过海运在天津港入境,经公路运输至石家庄后搭乘中欧班列出境,运输时间节约一半以上。

短短3个小时,拥有55节车厢的中欧班列完成货物装卸。伴随一声汽笛响起,“钢铁驼队”缓缓驶向远方,奏响一首新时代协同发展的“交响曲”。

(综合各媒体报道,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责任编辑:崔静涵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