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的掌舵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使中共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平台。这也意味着中共二十大确定的中国式现代化部署正在习近平领导下坚定不移风雨无阻地全面展开推进。
根据媒体报道,习近平在公开讲话中第一次提“中国式现代化”是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他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在那次全会上,习近平领导制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十三五”规划。6年后,习近平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这一目标实现。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习近平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他在中共十九大上定下“时间表”,作出建成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安排;他在中共二十大上给出“路线图”,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归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让这一概念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习近平在2月初的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方略作了系统阐释,称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他有很强的现代化思维和行动力,从他丰富的履职经历来看,从内陆到沿海,从地方到中央,他每到一处都打开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开拓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英文版外籍改稿专家大卫·弗格森说。
在新征程上,2023年的任务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良好基础,而未来5年被称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5%左右的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这比去年因受疫情影响的实际增长率3%提高两个百分点,意味着中国一年要新增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习近平指出,要实现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同时中国也有这样的现实能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他说。
31个省区市也公布了新的增长方案。上海将目标定在5.5%,新疆、西藏则分别达到7%左右和8%以上。
“中共二十大后的突出变化是对促发展的共识更强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王向明说,“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这是习近平在东湖新城社区考察时,向在家隔离居住的居民挥手致意、表示慰问(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一个重大变化是抗疫策略的调整。3年多来,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去年11月初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作出进一步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决定。3个月后,他再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宣告中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中国调整优化防疫政策很可能是2023年最重要的全球增长动力。德国《明镜》周刊的文章称,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将使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更加乐观。
2022年10月26日下午,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中共二十大后习近平第一次外地考察途中,走进陕北南沟村一个果园,问果农一天能挣多少钱,收入有多少,家里情况怎么样,孩子们都在干什么。“摘苹果有什么技巧?”他指着树上的苹果问,并随着果农赵永东的示范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
在村里苹果洗选车间外,老百姓围着习近平站了一圈。“见到总书记像见到亲人。他最关心的还是群众有没有富起来、生活过得怎么样。”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说。
春节前夕,习近平同东西南北中六地干部群众视频连线。他问四川一个搞旅游的羌族村的村干部,游客多不多、村里收入怎么样,听说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说:“不错咧!”游客魏卓与习近平聊她的旅游感受,说当地腊肉好吃。“总书记让我多吃一点。”魏卓说,“我感到他非常牵挂乡村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提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