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只有蓦然回首,才能体会它的波澜壮阔。
曾经,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如今,“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将西北边陲变成开放前沿。2022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久久凝视。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时间回到2020年春天。3月底的浙江宁波舟山港。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复工复产。“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久,在4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近些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新竞争优势。
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无惧风浪、挺立潮头,我们着力增强“生存力”。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重要能源资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凸显,特别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风险隐患进一步暴露。2022年以来,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交织叠加,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和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我们不仅端稳端牢了“中国饭碗”,还实现了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始终保持基本稳定,更通过强化物流保通保畅,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今年前2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经济循环逐步改善,消费、投资等多项指标回升向好。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必须积极作为,坚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稳住经济基本盘。
——中流击水、奋楫者先,我们着力增强“竞争力”。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首次超过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新高。海外投资中国的脚步不停,展现出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后潜力更大。面向未来,必须努力培育全球最大市场,这是我们的最大竞争力。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们着力增强“发展力”。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变强,到《“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对外公布,推动全面形成现代流通发展新优势;从川藏铁路建设稳步推进,到“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畅通经济循环的“施工图”更明确、“任务单”更清晰,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行稳致远。
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就能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们着力增强“持续力”。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以内需拉动为主,2022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9%,国内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在国家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能够有效缓解外部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拨开迷雾,辨清大势,中国经济的历史坐标明确,前行航向清晰。展望未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就一定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