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当代艺术的中国故事

讲好当代艺术的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当代艺术必须回应这一历史使命和召唤。

“当代艺术”一词大约在1992年之后在中文语境中开始被频繁使用。此前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使用更多的是“现代艺术”“新潮美术”“前卫艺术”等词汇。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当代艺术实践在中国大规模开展,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1990年以后,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开始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并逐渐建立起包含艺术市场、美术馆、双年展等在内的当代艺术生态。2000年后,当代艺术开始在中国艺术学院的教育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且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1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设置实验艺术艺委会,并在全国美展中设置实验艺术板块。中国美术家协会也将“新文艺群体”纳入会员吸纳范围。“新文艺群体”包含依托当代艺术生态生存的艺术家,如“圆明园画家村”和“宋庄艺术家”。2002年后,文化部开始由对外文化集团组织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的中国馆,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在国家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实在此之前,大量的欧美日美术馆都举办过当代中国艺术展,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更是经常以个人身份在国际美术馆、画廊、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作品。可以说,当代中国艺术早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要让当代艺术更好地完成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使命,首先要讲好当代艺术的中国故事。讲好当代艺术的中国故事,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生、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当“现代艺术”“新潮美术”在中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中大规模涌现时,不少人是不理解、不适应的。激烈的批评者质疑当代艺术是舶来品,批评当代艺术“反传统”“没标准”“反理性”,而那个时代一些当代艺术家的激烈表述则正好授人以柄,助长了这种误解。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通常误以为当代艺术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在中国出现的。更有一种话语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用十年的时间重演了西方现代艺术100年的发展历程。这种历史叙事其实是粗糙而鲁莽的。且不说中国艺术有着独特的传统与议程,也几乎是与欧美同时启动了自己的现代性进程,即使就西方艺术而言,也并非百年来有序进展可以照搬和浓缩的一个过程,而是多种力量互相冲突、交错的现场。

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当陈独秀等人开始呼唤“革王画的命”,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框架下开始改造中国传统艺术的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当代艺术。第一代留欧学生中,徐悲鸿侧重于学习当时欧洲已经逐渐退出主流的古典写实主义风格,而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则更多地受到欧洲当时刚刚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的影响。这两种学习取向的差异,导致了徐悲鸿与徐志摩1929年的“二徐争论”。今天看来,这两个方向的艺术家虽然在艺术样式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是他们在用艺术改变社会、唤醒民众、塑造国民精神的信念上并没有根本区别。徐悲鸿看到的是用“师造化”的写实主义改造无病呻吟的文人画的可能性。林风眠、刘海粟等人看到的是用现代主义表现人民疾苦、解放人的精神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欧洲现代主义中的左翼传统也与中国固有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相应和、相激荡,产生出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艺术实践。1926年林风眠担任北平艺专校长,随即于1927年发起“北京艺术大会”,推崇艺术的大众化和社会化。随着新兴木刻运动的中流砥柱们投身延安鲁艺,他们开始走出了一种“中国特色”,那就是现代主义和民间艺术的结合,剪纸、年画风格与革命文艺相结合的鲁艺风格,与徐悲鸿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风格,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输入的艺术,在中央美院相遇,为新中国美术奠定了底色。来自前苏联的艺术,也并不是反现代主义的。苏联艺术有英雄主义倾向,但其也保留了二十世纪早期俄罗斯先锋派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的基因。苏联艺术中的宇宙未来主义,连同墨西哥壁画运动一起,把现代主义与写实主义同时注入了当代中国艺术史。

上文简要重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史,力图澄清迄今为止的很多误解。概括起来包括:第一,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同时引入,都是为了改变当时中国画无力应对社会现实的弊病,这都是当时的当代艺术。第二,现代主义者和左翼文艺关系密切,甚至是同一批人。左翼文艺和表现主义甚至达达主义血脉相连。第三,新中国成立后的装饰画乃至引介的苏联艺术、墨西哥壁画运动等,都携带着现代主义的基因。第四,20世纪70年代末重启的现代主义运动,只是前面这些历史必然的延续。实验艺术,或者说当代艺术,与现代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当代中国艺术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艺术的初心和定位

当代中国艺术的初心,首先是为了改变文人画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脱节的状况,让中国艺术重新有能力关注社会生活,提升人的精神,改造社会,重塑中国。其次是通过将中国艺术传统进行现代化重塑,完成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改造。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到了艺术对于整个国民精神的塑造能量。大量中国艺术家深入民间,研究图案、刺绣、剪纸、建筑等传统艺术,一代代艺术家投身中国画改革。再次,为了完成这样的改造,百年来中国艺术家广泛吸收学习人类文明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尤其是筚路蓝缕的先驱者广泛探索学习现代化先发国家的经验。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社会性艺术、科技艺术等多种丰富多样、有时甚至互相矛盾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形态涌入中国,或先后或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创作语言、风格、媒介、方法。最后,现代画廊制度、拍卖行、美术馆、双年展等当代艺术生态中的机构与制度设计,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的运行机制。

我们可以把上述历程归纳为关怀和贡献社会、继承和改造传统、借鉴和学习优秀外来成果、大胆实验创新四个特质。这四个特质,今天依然是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议题,是当代艺术家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使命。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借鉴和学习优秀外来成果是当代艺术的主要议程。艺术家们大胆突破思想禁区,探索和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新潮美术运动。这个进程与改革开放的启动几乎同时,它也同样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进程。当代中国艺术不是外来文化的舶来和移植,而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人反思和探索的自然表达,当代中国艺术是改革开放的精神硕果。

20世纪90年代后,当代中国艺术开始与国际艺术接轨,这反而促成了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对传统的回归。海外华人艺术家深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中,从周易到禅宗,从水墨到书法,从汉字到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资源大量出现在当代艺术中,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的显著特点。在国内,实验水墨、实验书法的潮流参与者中,装置艺术家、摄影艺术家、视频艺术家也主动重建与中国传统的关联。当代艺术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当代艺术完成了艺术市场、美术馆和展览制度、艺术教育等当代艺术生态的建立。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艺术区,这其实是当代艺术家们参与都市更新、工业遗址改造的结果。此外,大量的艺术家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策划大地艺术节,参与公共艺术项目,极大影响了中国社会景观。近年来,大量的艺术家探求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全面更新了中国艺术的国际形象。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大胆试验、勇敢探索,各行各业的探索者、奉献者表现出了巨大的敏感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攻坚克难的动力,他们是真正伟大的当代艺术家和实验艺术家,文艺战线上的当代艺术家是这些奉献者和探索者中的一员。当代艺术是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实验精神的产物。

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当代艺术在推动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大有可为;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大有可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大有可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早已成为当代艺术的核心议题之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更是当代艺术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艺术必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羽翼。

当代艺术的使命

与时俱进,“适我无非新”,实验精神本身就根植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处。而社会性艺术的基因早就内在于“文以载道”和“为生民请命”的信念中。甚至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也早就出现在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陶瓷、漆器之中,中国的丝绸和陶瓷既是艺术珍品,也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因此,从中国艺术的脉络中,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当代艺术形态。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又是在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西亚青铜冶炼技术的传入、佛教的传播、与中亚文化的交流,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形态和语言。今天的“当代中国艺术”,正是这样一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全新创造。

新时代,当代艺术首先要服务于“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当代艺术延续百年来中国艺术的社会使命,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动社会美育,参与都市更新,投身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代艺术就“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当代艺术更要为中国社会输出更多实验精神、试错精神、创新精神,为中国社会孕育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能量。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这正是当代艺术最为擅长的领域。

当代艺术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焦点,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奥林匹克”级别的盛会,从来都是国际文化话语权的必争之地。当代艺术在这些国际场域的现身,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前沿阵地。我们要高度重视当代艺术交流盛会,高度重视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在世界各国美术馆的展出,高度重视国内当代艺术交流平台如上海双年展、北京双年展等展会的建设。全局规划,长远规划,以国家力量助推当代中国艺术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当代艺术消解不同势力有意无意制造的中国刻板印象,突破围堵与隔阂。当代艺术要站稳立场,明晰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在这个基础上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