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新竞争优势的六大战略支撑

构筑新竞争优势的六大战略支撑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9-003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指出:“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因此,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和贯彻党中央围绕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构筑新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这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抉择。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创新优势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13—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6.6%,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速2.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产业链主要布局在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不足以适应需求升级的要求。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传统模式难以为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持续动能。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生产力结构也要不断改善。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容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提升国内循环动力和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因此,要把产业链的有效畅通和产业体系的高效运转作为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个方面占领现代产业体系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制度创新,以强大、有效的供给能力打通经济循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以扩大内需战略为基点构筑大国需求优势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指出:“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更多潜力,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国民经济循环包含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当前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要解决的首要制约因素是内需增长乏力,需求不足的约束导致与供给不匹配。因此,以共同富裕战略为基础,以扩大内需战略为基点,着力发挥内需的重要作用,将巨大的内需潜力转变为现实的内需,就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要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型动态平衡方面下功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市场,以更高效率的国内大循环增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建设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面对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循环效率提升的关键支撑。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需求侧的战略支持。有利于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形成强大的内需优势,通过内需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制度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构筑新竞争优势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把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表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规范和引导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等多种资本形态并存和发展,资本主体更加多元、资本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流通速度加快。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通过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有效配置,鼓励实体性、创新性的生产资料和要素的有序积累,抑制投机性、虚拟性的金融资产和资本的无序扩张。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提升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宏观层面,依靠经济政策目标、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影响市场环境,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中观层面,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微观层面,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通过制度监管、机构监管、自我规制等途径,构建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建立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大国区域互补优势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目前,我国已实现全面脱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区域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时期,依然面临区域发展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社会全面发展代替单一追求GDP增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因素。只有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拓展国内大循环的发展空间和覆盖面,才能更有效、更全面地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规律性,多方面、各领域、全要素协调联动。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聚焦关键区域、关注重点群体,围绕教育、就业、医疗等重点领域,坚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城乡和区域发展现状和特点,系统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城乡布局和区域布局,完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全方位协调健康发展的优势,以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的发展关系形成区域协调共进的战略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合作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10年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经济快速增长、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大外部动能。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6.0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突破8000亿美元,自2017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持续深远变化,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格局也出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安全威胁多元化等重大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逆全球化、能源与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国际关系不稳定性加剧,和平发展道路面临巨大挑战,必须积极应对上述国际变局,构建适应世界形势变化的新发展格局,迎接外部冲击与挑战。

构建新发展格局、构筑新竞争优势是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中国绝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暴力掠夺殖民地、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道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始终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推进国际经济循环,将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筑和平发展优势

当前,国际大循环的发展环境遭受较大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抬头,贸易争端和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发展面临机遇和风险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挑战,原有的经济发展和循环方式弊端显现,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挑战,国家安全问题复杂程度加深,产业发展和安全问题难度加大,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安全形势受到影响。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正确把握重大国家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必须深刻认识发展中的风险和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同时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粮食安全层面,要稳住农业基本盘,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能源安全方面,提升资源安全和保障水平,构建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要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培育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夯实国家安全的物质根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长治久安环境保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J].求是,2023(8).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2022-12-17.

(作者简介:赵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许译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博直通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