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西迁精神 矢志爱国奋斗

传承西迁精神 矢志爱国奋斗

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西迁的决定,义无反顾投身西部建设。在一代代西迁人扎根黄土地、建设大西北的伟大实践中,熔铸形成了坚毅厚重、璀璨耀眼的西迁精神。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西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能。

西迁精神的形成发展

伟大的西迁精神孕育于波澜壮阔的西迁历史之中。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布局需要出发,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交大师生舍小家为大家,打起背包就出发,满怀豪情建设大西北。交大西迁不仅为西部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教基础,更铸就了历久弥新的西迁精神,激励一代代西迁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续写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新篇章。

西迁是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约70%在沿海,30%在内地。为扭转这种局面,“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内地安排的基本建设占全国投资额的一半左右,将兰州、西安等工业城市作为新中国建设的后方战略地带。而在高等教育方面,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所,西北地区仅9所,主要集中在西安。为服务西北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改变西北地区缺乏多科性重点工业大学的现状,同时考虑国防安全等因素,党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这一所工业学科体系设置完整的工业大学内迁西安。

西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伟大“迁徙”。在党中央的科学决策下,在交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交大师生的广泛支持下,1956年8月,6000多名师生员工乘坐火车,唱着《歌唱祖国》,怀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梦想来到西安。1956年底交通大学在册的76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1954级、1955级学生迁来西安的共计2291人,占两个年级学生总数的81%。时至今日,万人西迁的磅礴交响依然绕梁,西迁精神正是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积淀形成的。

西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西迁新传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迁校以来,一代代西迁人一以贯之地服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始终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把西迁精神作为动力源泉,创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深入推进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60多年来,西安交大培养近30万名人才,其中一半以上选择留在中西部工作,创造出3万余项科研成果,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西部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西迁精神的丰富内涵

西迁精神承前启后、卓然而立。它是西迁群体拓荒西北、艰苦创业的历史写照,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爱国奋斗、无私奉献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党指挥跟党走。交通大学成功西迁根本上彰显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听得准、跟得紧、走得实”,集中体现了“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信念。

坚定听从党的号令。交大西迁过程中,从高等教育部到地方党委,从交大党委到校基层党组织,无不体现出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落实党的科学决策的坚定性。党一声令下,交大许多老教师毫不犹豫地卖掉了上海的房产,携妻负子来到西安;有的教师辞别久病的父母,只身踏上西迁的征程。“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迁校时已经50多岁,当时周恩来总理考虑到钟先生爱人常年卧病在床,让他可不必去西安,但他坚持克服困难,安顿好家人,一人随校西迁。正是因为胸怀国家发展建设大局,老一辈西迁人成功地在昔日的麦田上建起了一座著名学府、科学殿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交通大学完成西迁重任最宝贵的组织经验,也是交通大学扎根西部办学最坚实的政治基础。西迁之时,时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彭康坚定带头迁校。在他的带领下,学校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了西安。同时,基层党组织在西迁建校过程中也不断壮大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学校召开首届党员大会时,全校共成立7个党总支,党员499人。到1960年,共有10个党总支,党员1438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交大没有因西迁而晚开一天学、迟开一门课、少做一个实验。在1956年至1959年期间,学校先后创办了17个新专业,校园的实验室面积扩大到上海老校区的3倍,并相继组建一大批科研院所,取得国内科研史上的多个第一。

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交大西迁集中体现了党的意志、人民愿望和新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向西而歌的西迁人以大西北建设者、黄土地拓荒人的身份构筑起西部科教事业发展的坚强阵地,在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向同行中谱写了爱国奋斗的绚丽篇章。

胸怀“国之大者”。面对党和国家所需,西迁人以实际行动支援大西北建设。著名热工专家陈大燮是迁校带头人之一。当时他虽身患糖尿病,但仍坚决表示:“西安是不如上海生活好,但我们是教育人的人,怎么能不作表率?”去世前,他把自己一生积蓄全都捐赠学校设立奖学金。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热爱,西迁人没有被简陋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所压倒,无论是自行设计施工校内道路,还是用毛竹搭建“草棚大礼堂”,西迁人都无怨无悔投入到建校创业的事业中。

坚持服务人民。在扎根西部的60余年里,交大涌现出张鸿、赵富鑫、殷大钧、周惠久等一大批优秀的西迁老教授。西迁时最年轻的教授陈学俊就提出:“越是苦,我们就越想报效国家,彻底扎根西部。”工程力学教授朱城也表示:“愿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早日实现而奋斗。”他们用一生践行迁校西北、扎根西北的初衷,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广袤的黄土地播撒下科学的种子。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交大西迁不仅是一所大学的迁移,更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科教等整体西迁、西进的缩影。在党和国家需要时闻令而动、挺身而出,西迁的交大师生是当时成千上万投身西部、奉献一生的爱国奋斗者的代表。经过不懈努力,这场西迁不仅彻底改变了西部没有大规模工业类院校的格局,更为西部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西迁新传人又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机遇,为改变西部地区落后面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有助于我们将精神伟力转化为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更好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彭康校长曾总结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两条经验:“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保证,为交大西迁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助推我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

激励广大知识分子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西迁之时,交大校园里流传着一句感人至深的口号:“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一代代西迁知识分子深深扎根大西北,充分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精神品格。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在新时代自觉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传统,践行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把各方面优秀知识分子集聚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推动科技创新攀登新高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发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努力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时代、新赛道、新征程中跑出“加速度”,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支援西部建设到扎根西部办学,西安交大始终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新时代,高校要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不断助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推动全社会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提高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破局,为我国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研究”(22VS2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魏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