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上百年的路程,不同凡响的现代化实践激发出强大的理论发展动力与活力。党的二十大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做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2023年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予以重点强调。系统总结中国现代化实践经验,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隐含话语欺骗和实践陷阱

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滋生孕育了现代化的理论范畴。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是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上千年如一日,自然孕育不出现代化的理论范畴。工业革命以来,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使社会生产生活呈现出今非昔比的特征;现代化是工业化所引发的系统性社会变革的理论常识,将现代化看作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发达的工业社会转变的理论主张有着充实的历史事实依据。工业化发端于西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工业化的先发优势,把这一理论常识转化成“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教条,并以现代化的祖师爷和教师爷自居。现代化创造和积累了丰硕的文明成果,同时又滋生引发了诸多社会病态,推动学界关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讨论。尽管学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人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话语创造者奉为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理论权威,强化奉西方为圭臬的理论包装;西方中心主义者依托西方现代化创造的巨大物质成就,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语境中,将现代化视为现代性的实践彰显,以增添对“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教条的学理论证。

“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话语掩盖西方控制后发国家的实践陷阱。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图谋,饱含后发国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殷切期盼。以现代化教师爷自居的西方霸权国家,抓住和利用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迫切愿望,采用文明引诱和野蛮干预的两手,影响和控制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是在后发国家招募和培育代言人。扶植“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拥趸,企图以理论指引现代化实践的方式,使后发国家做出符合西方期望、满足西方利益的现代化决策。二是制订现代化的测评标准。凭借现代化的先发优势,依托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强行为其制订的现代化测评标准披上科学性外衣。定期发布现代化水平的国别报告,对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进行排序,诱使后发国家在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排序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西方主张的实践者、西方秩序的接受者、西方霸权的维护者。三是直接向后发国家兜售现代化实践方案。对他国的现代化实践品头评足、指手画脚,甚至是对不服从西方“调教”的国家和地区强行输入“颜色革命”,培植和扶持亲西方政权,结果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跌入现代化陷阱。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承载着现代化理论纠偏的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开放包容,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又独立自主,始终坚信没有可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颐指气使的教师爷,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现代化不同,我国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中西在现代化模式上的差异,既是对“现代化=西方化”的实践证伪,也滋生和激发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诉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止把现代化的西方特色当作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避免把现代化的西方实践当作现代化的一般要求,杜绝借言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一般要求而误解曲解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彻底摆脱“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缠绕,亟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使命艰巨又正当其时。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畴;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的成因,理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影响,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前景远大。

中国实践为现代化注入新的理论内涵

新中国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拉开现代化的实践大幕,现代化推进和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浑然一体,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与生俱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党的八大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章;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成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标志。新中国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起步的现代化实践,既丰富了现代化这一理论范畴的核心要义,又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还创造了西方无法企及、与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成就。

中国实践为现代化注入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要义。旧中国留下的是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底子。新中国成立之初,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可谓全面落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新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努力缩小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的全面追赶型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为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畴做足了铺垫。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实践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主张和判断。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建设所成就的世界上最完整工业体系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科技创新作出的“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论述,实际上也是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模式的描述。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标准,我国现代化的实践模式已经实现从全面追赶的单一型向追赶、保持、引领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复合型的转变;作为一个理论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理应包含追赶、保持、引领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核心要义。中国式现代化,是跟跑追赶的领域实现差距缩小,同行保持的领域实现向引领的转变,领跑引领的领域扩大领先优势的社会运动。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形成和积累社会主义全面领先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优势,完成对“两个必然”的实践论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要特别重视对中国追赶和引领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中国实践为现代化注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要旨。现代的时间概念衍生出现代化的理论范畴,使现代化天然带有文明进步的内涵和特征。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习惯于用现代化这一范畴反映和体现追求进步、渴望发展的美好愿望和强烈动机。现代化过程是人们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而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的活动在时序上的展开,现代化水平是现代化实践的结果,实现现代化是追求现代化的努力达到了某种预期的水平,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作为实践参照,从不讳言和掩盖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这实际上是用具体行动彰显对文明冲突论的扬弃和超越,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各国和平共处的理念体现和落实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包容的特质,汇聚集成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事实,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规避和跨越了物质的丰裕和精神的贫瘠形成强大反差、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积聚等现代化陷阱,开辟不同类型的文明协同发展的新道路,创造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交相辉映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依靠团结奋斗、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现代化,与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走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大的反差,开辟了文明发展的新道路,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质和核心是数量规模巨大的人口实现现代化,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共产主义理想映照现实,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上新台阶,用具体成就证实“自由人联合体”的客观存在性,昭示人类社会的未来场景,开创了社会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为指引,使中华民族跻身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重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者。

中国实践做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独有理论贡献。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意味着文明进步;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自然是国家治理效能改进。国家治理效能是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综合体现。凭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中国首先确立根本政治制度,再着眼于巩固捍卫根本政治制度,以总结提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导向,开启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这种实践导向的制度发展逻辑衍生出强大的制度执行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人民民主和实践导向的制度发展逻辑,是新中国改进国家治理效能的三重保障、三大动力。新时代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命题,并做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一是及时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二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实制度执行能力提升的根基和保障,制度体系完善与制度执行能力提升耦合,驱动国家治理效能持续改进。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的强大反差,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世界意义和实践价值,凸显中国实践对现代化理论的独特贡献。西方现代化总体态势是经济革命在先,政治革命在后;经济革命是因,政治革命是果。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成功后,追求个体私利的资本家迅速达成革命成果分配的两大共识:一是把曾与自己结盟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充当革命主力军的广大劳动者排除在革命成果分享之外;二是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同个体、不同利益集团“公平”分配革命成果。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是在依据革命成果分配共识形成的宪法框架下,顺应资本逐利以及资本逐利成果分配的现实条件变化,回应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变化提出的利益再平衡诉求,设计具体制度安排,完成资本逐利成果在资本家之间的“公正”“合理”分配。不管初始共识多么深厚,追求个体私利的资本家终会因个体间资本实力变化以及资本逐利成果分配不均而产生分歧,利益集团操控的多党竞争使资本主义政治沦落异化为否决政治,进而引发社会的撕裂。抛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论,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撕裂、否决政治也会成为制度执行力和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遏制力量。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遵循法治”“遵守契约”外衣,掩盖不了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天然排斥;国家治理现代化,因而成为论证“两个必然”的新的理论工具,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新时代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总结新时代的实践经验以繁荣发展现代化理论的使命。与中国的现代化突出现代化实践的地域和国别特色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更加强调时代特征的理论范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特征和标识,深刻揭示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成因,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使命。

新时代的实践经验总结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理论源于实践,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新时代的实践规律,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与历史规律揭示实践活动的历史必然性不同,实践规律揭示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实践目标等实践要素的优化配置法则,揭示实践结果与实践要素及其优化配置之间的因果联系。坚持党的领导、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参照和目标,是中国现代化实践成就不可或缺的成因;根源于西方社会存在,隐含西方霸权图谋的现代化理论越来越难以解释中国的现代化,正缘于这些成因的理论缺场。“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实践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新时代巩固“两个确立”,坚定“两个维护”的实践经验总结,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根源于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容。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浇铸伟大成就,“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时代是这“五史”的显著标识。历史之所以是最好的教科书,既在于历史为今天的选择提供参照和启示,更在于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成就的成因揭示,深刻洞悉历史的延续性不仅能使我们明白历史何以如此,而且能领悟到通向未来成功的理与道。洞悉和揭示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历史必然性,需要坚持和运用大历史观,在“五史”的大舞台审视新时代伟大变革。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何以铸就历史的里程碑,以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何以成为历史的里程碑的理论表达,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如何应对这个大变局,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实践无法回避的难题。主动牵引而不是被动应对这个变局,并推动形成新的世界格局的国家和民族,必将成为现代化潮流的引领者;其应对大变局的实践经验的理论表达,必然是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两个大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不仅向世界大变局注入最大的确定性,而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中国方案昭示人类美好的未来,用中国行动引领世界格局的重塑。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既强化和凸显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要义,又以对“我们处于什么历史阶段、我们与世界是什么关系、我们怎么办”等重大问题的理论回答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塑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作者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的理论张力”(项目编号:21FKSB053)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改研究项目“政治经济学类课程群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④杜黎明:《扬弃与开创: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大贡献》,《兰州学刊》,2020年第10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