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元林 | 图像见证:敦煌与丝路多元文化交融(2)

丝绸之路的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这一名称提出以后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考古发掘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丝绸之路早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于中西之间,它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与中亚、南亚的交往,还包括与西亚、地中海地区的交往;贸易物品也不仅仅有丝绸,还有玉石、香料、植物,以及各种手工制品、美术品等。当然,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养蚕术,也是通过这条路传出去的。由此可见,敦煌是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人员和货物交流的中转站。

2

    (图2)

这是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出土的西汉织锦(图2)。有研究学者表示,这件织锦的染料及图案设计都经过了复杂的工序。

3

    (图3)

这是在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的波斯银币(图3)。当时,波斯银币在丝绸之路沿线广泛流通,是一种“国际性”货币。

4

    (图4)

这是敦煌悬泉置遗址(图4)。悬泉置是汉帝国统一设立在丝绸之路上的国家驿置机关之一,担负传递信息、接待官员、迎送使者的重大任务。经过文物考古发掘,在悬泉置出土的写有字迹的汉简有两万余枚。

5

(图5)

这是《福田经变》局部图(图5)。图中画的是丝绸之路上的场景,有人从左边走过来,这些人正在过桥,桥上有两匹马,马背上驮着货物。在桥的另一侧,有一个西域的商人拉着一头骆驼,这头骆驼的背上放着很多货物。画师将胡汉商队相遇的瞬间捕捉下来了。

当然,我们从边塞诗里也能看到丝路贸易的一些情节。比如,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描绘出了贸易的繁盛景象。

6 

(图6)

这是胡商遇盗图(图6),图中描绘了商人遭劫的情景。在深山峡谷中,一队头戴毡帽、身穿胡服、高鼻深目、满腮胡须的西域商人,遭到了手持长刀的人的拦路抢劫。这时有商人双手合十地念着观音名号,最终得以平安通过。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是东西方贸易中转站,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当然,汉族人始终是敦煌居民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传法僧,以及因各种原因滞留敦煌的使者等。因此在敦煌莫高窟中,供养人既有汉族的达官贵人,也有一般的贩夫走卒。

7

    (图7)

这是莫高窟第98窟的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供养像(图7)。作为西域王国的国王,李圣天却头戴冕旒,身穿兖服,衣服上绣着日月龙兽,完全是汉族帝王的服饰。也许这件衣服就是来自中原地区,也许是于阗国王依据汉族样式命人制作的。在很多可能性中可以看出一点:当时中原的礼仪文化影响到了西域,而且西域的贵族是以穿着汉族的贵族服饰为荣的。

8 

(图8)

这是莫高窟第409窟的回鹘国王、回鹘王妃(图8)。

9

    (图9)

这是榆林窟第29窟的西夏武官供养像(图9)。

我们可以看到,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敦煌文化以汉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吸纳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明精华。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