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元林 | 图像见证:敦煌与丝路多元文化交融(4)

三、“变与不变”——从敦煌日神图像看丝路文化交融

人类对于日月的崇拜自古以来就有。同时,也因为对日月的崇拜,衍生出了对自然神的崇拜。敦煌石窟有一百多个洞窟绘有“日月神”形象的图像,这些图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中国传统的日轮、月轮;第二种是莲华座上的日神、月神;第三种是乘马车的日神和乘鹅车的月神。这三种图中,以第一种数量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三种最少。

在中国古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以鸟、兔、蟾蜍代表日神、月神的记载。

29

    (图29)

这是大汶口文化彩陶上的太阳与鸟图(图29),它表达了人们对太阳和鸟的崇拜。

30

    (图30)

这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图30)。

31

    (图31)

这是莫高窟第285窟的伏羲、女娲图(图31)。伏羲、女娲下身皆为龙形,长尾利爪;伏羲右手持炬,左手持墨斗;女娲双手持规,头束鬟髻,身着汉装,衣带飞扬。伏羲、女娲胸前均绘有圆轮,伏羲胸前圆轮中绘三足鸟,女娲胸前圆轮中绘蟾蜍,象征日、月,表现为日月之神。

在中国僧人所撰的《须弥四域经》中,伏羲、女娲摇身变成了阿弥陀佛的从属菩萨——宝应声和宝吉祥。该伪经说,在天地初开之时,没有日月星辰,人类生活在黑暗之中,于是阿弥陀佛便派遣他们二位前往第七梵天处取来七宝,创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并定春、夏、秋、冬四季。由此也能看出,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人们很巧妙地将上古神话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了起来。

32

    (图32)

这是榆林窟第36窟的日光天子图和月光天子图(图32)。

33

    (图33)

这是莫高窟第285窟的乘马车的日神图(图33)。在日轮中,日神端坐在双轮马车上,双手合十。马车两头各有两匹马,相背奔驰。在第285窟中,还绘有在月轮中乘鹅车的月神。与此同时,窟顶也绘有中国传统的日神、月神,即伏羲、女娲的形象。

34

    (图34)

从图中(图34)可以看到,中间就是太阳神阿波罗,他驾的马车两边各有两匹马,中间两匹马是相对的,另外两匹马则相背。

35

    (图35)

这是铠甲上的太阳神胸饰(图35)。可以看到铠甲上的太阳神阿波罗的战车就是四匹马背靠背的。

敦煌壁画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我们今天可以追溯、拼合中古时代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图画。作为黄河文化标识之一的日轮、月轮图像,从敦煌文化伊始就传入敦煌,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标识物,并在敦煌石窟日、月图像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这些丰富的日轮、月轮图像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敦煌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敦煌艺术中的日神图像与其他地区的同类图像之间的所谓“变与不变”的现象,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融汇所具有的渐进性、多向性和多层次性特质。这也是灿烂的敦煌艺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