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雪泥鸿爪”——敦煌壁画中的多元文化印迹
(一)多元的宗教文化
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占据着仅次于儒家文化的重要地位。同时,中国传统的道教,以及从西方传入的摩尼教、景教、祆教等宗教文化也曾长期存在。
1.佛教
(图10)
莫高窟第158窟开凿于中唐时期。在第158窟内的佛床上,卧着莫高窟最大也是堪称最完美的释迦牟尼佛涅槃像(图10)。卧佛像长15米多,头向南,足向北,右胁而卧,面向东,1200多年来始终从容不迫、宁静坦然地面对着朝圣者。这也是敦煌彩塑艺术的代表之作。
(图11)
这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悬泉置发现的一枚汉简(图11),上面写道:“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简中“弟子”“浮屠”都是与佛教相关的文字,也就是说这个里坊中有“浮屠”——佛塔或佛寺。这枚简的时间当在东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以后的半个世纪之内。这是目前所见河西地区最早的佛教遗迹,也和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的大体时间是吻合的。
(图12)
这是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图(图12),绘于北魏时期。九色鹿的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敦煌莫高窟的九色鹿壁画称为九色鹿王本生。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在印度和龟兹石窟中,九色鹿多以跪拜国王的形象出现,而莫高窟的九色鹿则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站立在国王的面前,它的鹿角与国王的前额基本持平,体现了当时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与世俗王权有了平等对话的资格,而不像前期一样依附于世俗王权生存。画师将鹿王的慈悲、临危不惧、不惧权威的精神气节都表现了出来。
(图13)
这是莫高窟第254窟北壁的尸毗王本生图(图13)。故事讲的是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名叫尸毗,他的国家土地肥沃,人民丰衣足食。尸毗王心向佛法,曾发誓要普救众生,经常行善做好事,特别乐于帮助、保护弱小的生命。一日,一只老鹰追着一只鸽子,鸽子无处躲藏,飞到尸毗王身旁请求保护。此时老鹰已追来,向尸毗王索要鸽子。尸毗王对鹰说,鸽子虽小,但它是一条生命,你不能做伤害生灵的事,将它吃掉。老鹰说,你如果不让我吃鸽子,我就会饿死,难道鸽子当救我不该救?尸毗王说,此言有理,我不能救一命害一命,凡是生命我都要救,我可以用其他食物给你充饥。老鹰说,我只吃新鲜血肉,其他一概不能下咽。于是,尸毗王让屠夫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鹰吃。老鹰说,我需要吃与鸽子同样重量的肉。尸毗王令人拿来秤,一头放鸽子,一头放割下的肉,但他的腿肉、身肉已割尽,重量仍不及鸽子,于是他忍着剧痛坐进秤盘,重量恰与鸽子相等。此举震动大地,感动了天神。此时,老鹰现身称其是帝释天所化,并问尸毗王求的是什么。尸毗王说,我不图人间的荣华富贵,一心只求佛道。帝释天又问,你为鹰和鸽子受到了极大的痛苦,现在是否后悔?尸毗王说,我永不后悔,我的追求是真诚的,如果能如愿以偿,就让我的肌肉复原吧。话音刚落,尸毗王的身体就完好如初,没有一丝疼痛。这个尸毗王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在画中我们能看到,尸毗王两侧对称地画出了不同的人物,有的神态安详,合掌赞叹;有的表情激动,悲伤痛哭。再来看三个王妃,一个王妃紧抓尸毗王的右腿,表情痛苦,似在极力劝阻;中间的王妃扭过脸去,似乎不忍目睹割肉的惨状;第三个王妃双手支颌,双眼凝视着尸毗王,似乎被他的舍身之举所震动,又似乎对他的行为不解。这些画面与“割肉”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尸毗王决心牺牲自己以救鸽子命的勇气和决心。
2.道教
敦煌遗书保存六朝至宋这一时期的道教经籍几近百种,有400多件。
3.景教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派,属聂斯脱利派。在敦煌发现了数种景教古经和要典,如《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这也说明在唐代时敦煌当地就有汉人信奉景教。
(图14)
这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景教人物画(图14),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仔细看这幅绢画会发现,人物的头冠中间是一个十字架,胸饰中间也是一个十字架,这应该是受了佛教影响的景教的一个圣像。
(图15)
在莫高窟北区B105窟还发现一件用青铜铸造的十字架(图15)。
(图16)
这是叙利亚文文书(图16),在莫高窟北区出土。
4.祆教
祆教,俗称“拜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
(图17)
在藏经洞中虽然没有发现拜火教的经典,但是发现了祆教二女神。这是在藏经洞中发现的祆教二女神(纸画)(图17)。
5.摩尼教
(图18)
这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图18),它是用汉文所写,也就是说在唐代的敦煌已经有汉人信奉摩尼教了。
(二)多元的世俗文化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有大量表现佛经的内容。
(图19)
这幅图(图19)出自莫高窟第23窟。莫高窟第23窟建于盛唐时期,塑像经清代重修,壁画题材以《法华经》为主。《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法华经》采用了大量神话和譬喻故事。这幅画反映了农村的田园生活。画的顶端看起来有乌云,仿佛快要下雨,这里隐喻了众生都有佛性,佛法就和阳光雨露一样,普润万物。这幅画把深奥的佛理形象清楚地表达了出来。在画的下端,有人在塔前跳舞,还有人坐在毡子上弹琴唱歌,旁边有小孩在堆沙子。这幅画非常写实地把世俗文化展现了出来。
《王梵志诗》写道:“兴生市郭儿,从头市内坐。例有百余千,火下三五个。行行皆有铺,铺里有杂货。”这首诗描写了当时敦煌手工业的繁荣。
(图20)
莫高窟第468窟开凿于中唐,在其壁画中就有这幅珍贵的教学画面(图20)。从图中可以看到,院内助教正在对一名学郎进行体罚,他端坐在石凳上,右手执鞭高高扬起,画中两侧厢房内的学郎正在读书。这是非常生活化的场景。
(图21)
这是莫高窟第33窟的婚礼图(图21),图中描绘了新人结婚的场景。可以看到,屋外搭了帐子,这也称为百子帐,寓意子嗣兴旺。父母客人在帐里面坐着,新郎、新娘行跪拜礼。其中,新娘穿着盛装站着,新郎在匍匐跪地,这是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敦煌写本《下女夫词》采用新妇新郎相为问答的形式,它是北方胡族与汉族婚俗相结合的产物。《下女夫词》蕴藏着丰厚的敦煌民俗文化。
(图22)
这是敦煌藏经洞文书(图22)。文中大意是,夫妻两人结婚三年后有了怨恨,今已不和,于是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具名书之,并在文末写上祝愿,“更选重官双职之夫”,“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图23)
这是莫高窟第158窟的各国帝王举哀图(图23)。图中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去世后,信徒们前来哀悼的场景。
(三)跨越洲际的旅程
(图24)
这是莫高窟第268窟西壁圆券龛下两侧的龛柱(图24),它是爱奥尼卷旋形的希腊式柱头。
(图25)
这是莫高窟第254窟的白衣佛(图25),对其描绘采用了外来的晕染法,不仅人物面部、手足遵循印度绘画技巧,连身上的袈裟衣纹也染出了浓淡渐变。画师采用了层层叠染的方式,在袈裟的下摆绘制出明显的阶梯状纹样,很有层次感,能够看出这是受到了犍陀罗佛像衣纹的影响。
(图26)
这幅画(图26)来自莫高窟第61窟。在莫高窟第61窟的甬道中绘有“黄道十二宫”,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十二星座”。
(图27)
这是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图(图27)。通过研究发现,“三兔共耳”图案最早是在敦煌出现的。
我们在谈到东西方文化交流时,不仅要关注张骞出使西域,还要关注一个人,他就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东征,历时十年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使得希腊与东方文化获得了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图28)
这是米兰古城遗址出土的有翼天使壁画(图28)。
从上述这些图画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时期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