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孔繁峙:北京文物保护与中轴线申遗(2)

(二)北京文物保护工作的简要回顾

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是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后,回顾老城保护、文物保护,社会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回顾过去工作,有两个方面不应该有争议,一个是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另一个是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

1.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文物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曾在四个重要历史节点,决定了北京老城的发展方向和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式。

第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和平解放使文物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党中央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使北平城避免了战火的劫难,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可以说,这是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值得大书一笔,载入史册,也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发展初期,党和政府不断采取相应措施,制定政策、投入资金、建立机构,使文物保护得以落实。

第三,1982年城市改造发展初期,国务院公布北京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彻底改变了北京老城的文化性质和城市功能,使老城从被改造、使用的旧城,转变为要加以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极大提升了老城的文化价值和保护价值。老城保护对文物保护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历史文化名城是由文物构成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保护全市的文物。

第四,2014年在北京如何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对老城整体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实现老城发展方向的历史性变革,奠定了古都城市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千年大计。

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文物保护上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回顾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观点。

2.梁思成先生为保护北京城做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首都城市如何建设、古都城市如何延续的重要问题,梁思成先生最先提出老城保护与利用的方案,其观点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由他开创的历史城市保护理论,在此后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他对古都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保护理论的贡献。梁思成先生阐述了北京老城的历史价值,开创了历史城市保护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并由此奠定了新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不但在当年就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以后很多年。直到今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还在坚持他开创的理论观念。很多历史城市保护研究的理论成果,可以说都是他当年保护理论的延续和补充。

第二,保护方法的贡献。梁思成先生最早提出的利用城墙建环城公园和建新城、保老城等方案和思路,至今都还有研究价值。比如,后来建成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就是他当年方案的体现。而且,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都能看到他的老城保护理念。

第三,唤起民众保护意识的贡献。梁思成先生的老城保护方案和理论,让民众了解了古城的历史价值,提升了民众的保护意识,唤起了社会对老城保护的关注,使得社会各界在以后几十年城市建设中,不断呼吁加强老城保护。

(三)北京文物保护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文物保护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从保护文物个体、保护历史街区到保护老城整体的过程。简单地说,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老城改造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初创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并由此拉开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序幕。这时期,中央政府为文物保护做了很多工作,其中的五项措施,对全市文物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发布文物保护政令。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政令、条例、准则、规定,对全国特别是北京文物的保护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较为重要的文件,如《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等。

第二,制定文物相关标准。以条例形式首次公布了国家文物的价值标准、文物的定级标准和文物的出入境鉴定标准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一直延续到1981年,并成为国家文物保护法中的重要条款。

第三,保护重要历史建筑。以开办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形式保护重要的历史建筑。1950年以后,政府部门先后将八达岭长城、十三陵、故宫、孔庙、天坛等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使其在开放利用中得到必要维护,从而保证了历史建筑的安全。

第四,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明确文物保护的法律地位。1957年,北京将36处重要历史建筑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陆续公布了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7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

第五,高度重视对老城历史特色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老城建设的一批现代文化设施和民生工程,都能做到与古都历史传统相协调。其中著名的“十大建筑”,体现了新中国首都城市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建筑形式和风格体现了传统的延续与时代的发展,展现了古都文化的延续、古都城市的发展进步。

2.首都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点文物保护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首都城市建设大发展时期,也是文物发现和研究工作成果丰硕时期。在配合城市建设工程中,我们先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如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上宅遗址、老山汉墓、金中都水关遗址、元大都城墙遗址的发掘,琉璃河西周遗址考古取得系列成果,卢沟桥的“退役”保护以及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等,极大丰富了古都历史文化的内容。但随着“建设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等目标的提出,老城逐步承担了过多的城市功能,很多新的建筑设施不断侵占传统的胡同四合院,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文物的完整性和周边的传统环境,是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突出的时期。

3.迎奥运市容环境整治中的文物大规模修缮时期

在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北京市委市政府为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实施了“文物抢险修缮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并从2000年至2007年投入专款9.3亿元,在全市开展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保护成果。到2007年,共完成139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使78处文物单位扩大了开放内容和范围,如历代帝王庙、李大钊故居、纪晓岚故居等,丰富了首都传统的历史人文环境。

4.老城整体保护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阐述,突破了文物保护工作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超越了以往对古都文化的认识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点和境界,彻底刷新了我们专业人员对老城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这是第一次从中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阐释保护老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老城整体保护的要求,终结了老城的拆除与建设,扭转了老城的发展方向,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