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孔繁峙:北京文物保护与中轴线申遗(5)

(二)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情况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经历了一个使用、延续、发展的过程,文化性质和使用功能曾有五次巨大转变。

1.从皇家御道转变为公交通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交通使用中保持了中轴线的历史格局

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中轴线的文化性质和历史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历史上的皇家御道在城市公交道路的使用功能中,延续了中轴线的历史空间。中轴公交道路的形成,使历史封闭的中轴线成为中轴道路穿越内城、皇城直达钟鼓楼,形成一条纵贯城市南北的中轴大道,从而使中轴线的历史空间得以存在和延续。 

插图4

中轴建筑从皇家礼仪建筑转变为博物馆文化公园,是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使用中保留了传统建筑格局,在首都文化建设中,中轴线上著名的皇家建筑如故宫、景山、北海、太庙、社稷坛、先农坛、天坛等先后辟为公园、博物馆、文化宫等城市文化场所,从而使中轴线上重要的历史建筑都以在使用中得到必要的维护。

2.从封建皇权转变为现代民主,在民族复兴中实现了新的发展

天安门广场的建设取代了中轴线上明清时代的五府六部和“T”形广场,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象征。

插图5

这一变化并不是改变了中轴线,而是发展了中轴线,极大地提升了中轴线在首都城市的现代价值,强化了中轴线城市文化中心广场的历史功能,彻底改变了历史上以皇宫为中心、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历史格局,形成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格局。也就是说,变封建帝王的专制广场为民主社会人民大众的文化广场。可以说,天安门广场的建设是中轴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完善与发展。

3.从历史建筑转变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确立了中轴线的保护地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北京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后,北京即在82年版《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确立了中轴线的保护地位。以后历次“总规”都将中轴线保护放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位,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公布了以故宫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重点的全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案,围绕中轴线走向明确了整个城市不同区域的高度控制要求,严格限制中轴线外围的建筑体量和形制,在首都城市的开发建设中,有效地保护了中轴线的历史格局和传统景观。

4.在文物保护中回归古都传统,复建永定门实现了中轴线历史格局的完整性

永定门是中轴线的南端终点,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自2004年复建以来,完全采用传统的材料、工艺和做法,使永定门城楼基本达到了再现历史原貌的效果,再现了历史上“两坛一楼”的传统景观,恢复了中轴线南端终点的历史风貌。

5.在中轴线申遗中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标准

随着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中轴线的文化性质、社会功能、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逐步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构成提升为具有东方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轴线从文化价值、使用功能到管理方式的一次新的飞跃。

插图6

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图来看,紫红色部分为中轴线核心保护区,绿色部分为建设控制地带,黄色部分为外围缓冲区。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