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之光”更加璀璨迷人

让“非遗之光”更加璀璨迷人

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省黄山市开幕。本届大展以“一辈子·一件事”为主题,设有非遗美食品鉴展、金属工艺作品展、刺绣类作品展、草柳藤编织类作品展、雕刻类作品展5大展区,来自全国各地150余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现场展示展销350余位非遗传承人带来的1200余件(套)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XxjpsgC007180_20231111_PEPFN0A001

11月10日,参观者在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徽州区分会场了解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新华社照片,黄山(安徽),2023年11月11日。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传统工艺振兴,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使诸多深藏于民间的非遗项目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同时,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级非遗项目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才能不辜负非遗传承人的职责与使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古往今来,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坚守,赋予了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当前良好的生态更为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特别是近年来,10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中国应运而生,根据地域、民族等特点,在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扩大非遗艺术衍生产品生产,提高传承人的地位和收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农耕文明被弱化,具有非遗特指意义的传统社区逐渐消失。加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非遗的社会功能被新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方式取代,生存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让人高兴地看到: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还通过举办“非遗赋能+主题沙龙”活动,邀请来自全国1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代表等约80人齐聚一堂,就“传统技艺融入百姓生活”“数字技术赋能非遗”等话题开展对话,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正如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宁所说:从某种程度来说,非遗的技艺之美、生活之美就是文化之美。他认为,挖掘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找到非遗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让“非遗之光”更加璀璨迷人。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面向未来,让我们千方百计把非遗文化、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助力非遗“活”起来,非遗“火”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共享保护发展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还能让非遗等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硬支撑”。(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