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不懈追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紧密相连。倘若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让中华民族繁衍不息、日益繁荣。

中华民族文化自古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前理念。从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孔孟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数罟不入洿池”,再到唐代魏徵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发展到王阳明提出“天人合一”等理念……可以说,智慧的中华民族先哲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并将这一理念根植于华夏大地。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识逐渐加强和深化。从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并确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到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将环境保护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再到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针政策,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和强度均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取得前所未有的改善,可以说,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我国日益从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发展成为引领者。

2022年6月22日,四川眉山三苏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2022年6月22日,四川眉山三苏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是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

纵观几百年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西方不少国家在资本和利润的驱动下,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诸多不良后果,使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作为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人均资源能源禀赋严重不足,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坚决摒弃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是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公众利益驱动的现代化,始终以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根本目标。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不是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更不是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现代化,而是必然要开辟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

2022年7月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22年7月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的现状,只有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才能早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期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要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还要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和协同治理,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自然的内生动力,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生活。

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产业、能源、交通等结构性矛盾,面对“双碳”目标的倒逼,必须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加快培养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推进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将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深度嵌入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绿色产品等,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绿色发展成为时代新风尚。

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大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对于人与自然而言,生态环境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唯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世界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以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代表的全球环境治理挑战,形成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合力,才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