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谌丽:基于城市体检的北京人居环境建设进展和思考(3)

四、北京人居环境建设的方向与路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建设居住更加舒适的城市

一是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和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装智能传感器并实现联网,加快社区充电桩建设,加快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推动室内活动场所建设,满足社区内不同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二是改善和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明确物业管理职责,及时响应居民需求,及时安装、维护小区各项配套设施。与居民加强沟通并接受居民监督。政府也应协调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多方关系,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居民自治、社会力量协同的小区治理体系。建设环境整洁、管理有序、守望相助、共治共享的和谐家园。四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结合各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住有所居的需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尤其应针对流动人口、新毕业大学生,重点推出公共租赁住房,在现有的城市吸引力基础上,增强北京市自身的城市黏性。

2.建设更加方便的城市

一是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品质,实现全民共享,这方面主要包括协调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完善教育医疗的人口服务保障、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二是提高生活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重点是提高居民所在社区的服务质量,为居民建设方便的日常生活圈,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和托育设施。三是推动交通智慧化管理,改善居民的出行环境,包括优化停车空间、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建立人性化的出行环境。

3.建设更加宜人的城市

一是维护城市的自然环境,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构建连续稳定的生态系统,提升城市内绿化和美化水平,建设更美的城市。二是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城市健康水平。要推动对雾霾的常态化治理,重视对城市噪音的防治,加强水污染防治,提高居民环境健康参与意识,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三是提高宜居环境建设的针对性,包括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开放的绿色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便于进入的绿色空间。

4.建设更加有文化特质的城市

一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包括划定和修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新改造城市老城区,做好城市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推动中轴线申遗。二是挖掘城市内涵,塑造城市文化特质。要打造具有地域文化标识的城市形象,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三是倡导包容精神,提高城市多样性。要提高城市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构建多样化的城市文化环境,促进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四是重视社区文化的营造,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要形成社区居民共享共建的文化氛围,构建方便的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加大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

5.建设更加安全的城市

一是提高城市的应急减灾能力,预防突发性灾害,包括提高城市对洪涝等灾害的防范标准,提高城市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重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完善城市应急体系建设。二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包括提高城市生命线的建设标准和质量,推进城市生命线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生命线的管理科学化。三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城乡社区安全防范工作,重视居民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问题,加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四是有效开展城市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安全意识,包括提高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定期进行安全防范训练,重视弱势群体的安全问题。

6.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

一是对老年人、儿童和女性,要有精准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儿童友好、老龄友好城市。二是对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要尽力满足其基本需求,为其提供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和上升通道。三是对年轻人、知识分子、创业阶层,要为其提供多元共享的环境和丰富有趣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增强城市活力。

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应该带给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部署的回应。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