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吐尔地一家看新疆发展

从吐尔地一家看新疆发展

【新闻随笔】

新疆的人权状况,特别是维吾尔族的生存状况,成了国际上某些势力卖力炒作的热点。每当看到相关报道,笔者就会想起同学吐尔地·卡尤木。他和他的家庭,可以说是新疆发展、新疆人权状况的真实缩影。

吐尔地长着典型的新疆面孔,脸上总挂着朴实的笑容,他以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凭借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吐尔地1976年出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玉奇喀特乡团结新村第三组,初中毕业考入阿克苏师范学校公费上学,然后回老家玉奇喀特乡中学当老师,200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考入新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新疆艺术学院担任专职辅导员。他连续三年坚持不懈地报考博士研究生,在2008年获得国家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资格,2011年获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又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他现在新疆大学任教,取得较为突出的科研教学成果。妻子阿依古力·阿布力孜是在读博士生,明年即将毕业。他们有着幸福的家庭,生了两位漂亮活泼的女儿。

因为同学关系,我们也成为长期合作的研究伙伴。笔者2010年的新疆调查就去了吐尔地老家,认识了他们一大家人。那时他家刚建成由政府平均每户补贴4.8万元的“安居富民”房,院子里的农机格外醒目。当时,南疆农村开始走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模式,进入以种植棉花为主的商品农业阶段。吐尔地的父亲卡尤木·沙尤木,1947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很有远见卓识,坚定地让所有孩子尽可能接受现代教育。母亲沙然木·阿木提,1955年出生,小学文化程度,真诚善良能干。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后,全家共承包30亩土地,其父依靠勤劳和裁缝手艺,1988年在村里率先购买了小四轮拖拉机,又办起磨坊和榨油小作坊,投资开荒100亩地。每年有20亩土地种麦子和玉米,其余110亩土地种棉花,种棉花和卖棉花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自2015年开始,南疆的巴州和阿克苏等棉花种植大区就逐步走向现代机械化作业。伴随新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新疆发展的首要任务,特色产业由此快速发展起来,农业向集约化经营转型。各级政府依法保护劳动者权利,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提供各种层次的免费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参与现代化的能力和素质,鼓励他们自愿到自治区内外创业就业,想方设法帮助和支持群众勤劳致富。吐尔地家就是受惠者。

新疆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蓬勃发展,棉纺织业等现代工业的兴起,让新疆变成了中国新兴特色产业中心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番茄酱、葡萄、哈密瓜、核桃、大枣、苹果、香梨、杏干、葵花籽等各种来自南疆的特色产品,正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运往全国、中亚和欧洲,连世界太阳能级的多晶硅生产,近半数产量也来自四家新疆企业。可以说新疆发展红红火火,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人口流动和产业升级越走越宽。国际上总有人要拿新疆的棉花、西红柿、多晶硅说事,还要冠以“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的“罪状”,实质是看不得新疆人民过上好日子,限制打压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这种别有用心的造谣、无事生非的做法,在包括吐尔地家在内的新疆人民的真实生活面前不攻自破。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南疆率先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从根本上帮助各族人民登上现代化的快车。吐尔地七兄妹基本按照受教育程度实现代际向上流动,反映了新疆大多数家庭的状况:四位本科学历以上孩子全部在乌鲁木齐工作和生活,两位具有初中和大专学历的在阿克苏新和县城工作和生活,只有小学毕业的大姐还生活在老家,但她的两位子女都考到内地公费读高中和大学。吐尔地的父母亲一生养育7位子女,现在又有12位孙子女,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家庭人口从两口人发展到今天的28口人,微观说明了新疆以及维吾尔族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不知道西方那些“对维吾尔族妇女实施‘强制绝育’,造成维吾尔族人口大幅下降”的判断从何说起。

如今吐尔地的父母在乌鲁木齐市过着含饴弄孙的幸福晚年,他们的7个子女中4人生活在乌鲁木齐,2人生活在县城,有教师、有公务员、有自主创业者、也有打工人,在城里大都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生活在农村的大姐通过多种经营实现了全面小康;孙辈则全部在区内外接受教育、健康成长。这是吐尔地一家的故事,也是新疆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只要走近他们看一看、聊一聊,关于新疆描述的真与假,会自然呈现。

(作者:包路芳,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

责任编辑:苏妍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