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协同创新的“丰产田”

播种协同创新的“丰产田”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600多年前,位于北京东南方向140公里外的北塘,是一片静谧、古朴的渔村;

2016年9月,天津与北京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在这里强势崛起;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滨海中关村,这片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正在积蓄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4年,昔日小渔村脱胎换骨,成为创新发展的沃土。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协同创新是滨海中关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5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自觉把高质量发展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去推进,在对接、协同、改革、联动、联通上求突破,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向更大空间拓展、向更深层次挺进,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优势互补 构筑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视察时,对在场的企业研发人员说:“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滨海中关村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向改革创新要动力。

机制上,滨海中关村管委会实行“双主任”制,分别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和天津滨海新区区长担任。

政策上,探索把中关村与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园区交叉、叠加、覆盖,先后出台《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让创新者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产业上,滨海中关村将北京高精尖产业研发优势、高端人才集聚优势,与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可开发空间、海空两港、运营成本等优势联合互补,构筑了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有机融合的独特创新高地,为园区高科技企业成长提供了一流环境。

天津威努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努特”)研发总监王方立感触颇深:北京是网络安全人才集聚地,但工业控制网络系统安全这一领域比较特殊,客户集中于生产制造型企业,产品硬件需要产业链配合。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不但能提供产品配套,潜在客户也多,园区各项政策对公司也很有吸引力。

威努特创立于北京,作为国内工控安全行业领军企业,先后入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12年,王方立加入威努特,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技术大咖。2017年,王方立带领团队从北京来到滨海中关村,在这里打造研发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他们自主研发的工业防火墙、安全审计等工控安全领域创新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石化、军工领域。王方立也入选第三批滨海新区杰出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主场从北京转移到天津,威努特将部分产品的生产转到天津,距离配套供应商更近,制造成本大幅下降,近几年产销量都有大幅增长。

在滨海中关村,像威努特这样立足“双城”,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协同的案例不在少数。

在政策机制的加持下,滨海中关村创新基因持续迸发,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科芯、致导科技、北方汉王、飞图同辉、联汇智造、国通物联、志鼎汇等一批智能科技标杆企业相继进驻;零氪科技、峰成医药、博创合成生物、中科安迪等一批生命大健康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和能人居、煜伏光伏、洪发生态、中碳和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加速聚集。滨海中关村有效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产业协同优势逐步显现。

截至2023年年底,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近5000家,注册资本金超过2000亿元,当年新增注册企业939家。近5年,年均注册企业不少于700家,累计为超1000家北京来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

全方位服务 创新生态持续完善

“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在视察滨海中关村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入夜,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工地灯火通明,紧张的施工正在进行。

为了给落地企业提供更多生产空间,2023年年初,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天津首个成规模的M0新型产业用地(无污染新型工业用地、研发用地)项目,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补足了滨海中关村零工业用地的短板,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中试提供空间,为区域支撑产业发展、承接北京优质资源添上了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

对于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治国满怀期待:“自2017年入驻以来,我们在滨海中关村实现了航电产品从基础研发到整机量产的飞跃。”公司计划新增整机生产车间并添置研发设备,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将为企业拓展空间提供可能。突破场地瓶颈后,预计每个月无人机产品的生产能力将由现在的40架提升到100架。“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将切实满足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向高速增长期迈进的产业化需求,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最佳承载平台,形成具备京津冀协同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核心技术强、成长属性高、发展潜力大的领军企业,助力一批未来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滨海中关村办公室主任陈强说。

一期项目开发用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开发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2024年春节前一期完成全部主体结构封顶,预计当年6月底前完成自持部分产业用房建设,三季度整体完工并投入使用。

这是滨海中关村为园区企业厚植创新发展沃土,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的生动实践。

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近年来,滨海中关村按照“搭平台、强服务”思路,积极链接创新资源,搭建了集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市场、金融、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国际互通等于一体的企业服务平台。

2023年6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天津滨海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榜上有名,成为滨海中关村首家国家级孵化器,科技园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再升级。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已经集聚了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天津滨海新区)、滨海中关村硬创梦工厂、玑瑛创新中心、北创百联孵化器等一批专业化强、应用场景足、服务效能好的孵化平台,能够为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提供完备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为科创企业量身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屏障”,是滨海中关村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的又一特色品牌。目前,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滨海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天津经开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已在园区陆续投入使用,集知识产权创造、审核、运用、服务、保护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

“以服务创新主体为目标,我们打造了多样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以强化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为链接,我们在科技园内构建支撑创新创业的信息交互平台、小联盟、小产业圈;以园区产业布局再优化为出发点,我们打造了‘科创十字街’,进一步助力科技企业转型升级、产创互补、品质提升。”陈强介绍。

滨海中关村在创新创业生态上的持续营造和不断探索,让广大创新创业者在这块“试验田”里安心耕耘、追逐梦想,结出了创新发展的丰硕果实。

产业聚集 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漫步滨海中关村,到处是生机勃勃、活力迸发的景象。在天津泰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达设计”)办公楼的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泛起蓝光,电流奔涌。随着越来越多绿色低碳企业项目落地,滨海中关村新能源产业愈发集聚,产业生态日益成熟。

前不久,泰达设计联合滨海中关村“双碳”产业联盟企业发起设立的中碳和(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与北塘北文旅小镇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签约。该项目投用后,平均每年可发电约10万千瓦时,减少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6吨。

通过不断发挥产业联盟上下游协同优势,滨海中关村新能源企业抱团发展,基本形成集设计、研发、应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生态,产业“含绿量”正加快变为发展“含金量”。

事实上,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3+1”产业方向,滨海中关村跑出了重点项目聚集的“加速度”。2023年以来,滨海中关村产业发展更是捷报频传——

由南开大学校友创办的天津博创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运营,解决了核酸药物研发所需核苷单体及高端氨基酸合成和醇化的“卡脖子”问题;

优脑银河、合为智通等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相继落地展业;

锐创环保、创云融达、天易海洋管道测试等5家企业入库2023年天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批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企业正在科技园茁壮成长;

50余家数字医疗企业快速聚集,滨海中关村被国内医疗领域权威机构动脉网评定为2023年度数字医疗标杆产业园区,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引领地位愈发巩固;

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连续两年获得天津市大学科技园评比第一;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投入运营,在地研究生达490名,原始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

引项目、搭平台、强服务、做示范。如今,滨海中关村产业规划和项目布局统筹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2023年12月,《滨城科创区建设方案》出炉,明确聚力建强“一核”“一区”“一带”“N园”的发展布局。滨海中关村作为滨城科创区之核,将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平台载体作用,有效释放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到2035年,滨海中关村将全面建成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聚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创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谈及园区未来发展,“村”里人信心满满。

这片10.3平方公里的土地,正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试验田”,迈向为区域内科技型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应用场景支持的“丰产田”,广大创新创业者在这里安心耕耘、追逐梦想,绘就了一幅京津冀三地创新协同发展的生动画卷。

(作者简介:李圆圆,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记者)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