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杰:韩园长建议用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韩晶晶:对于3—6岁的孩子,建议每天看电子产品的时间累计不超过30分钟。家长可以分几个时间段,总计不超过30分钟即可。对于中小学生,因为有学业上的要求,家长要引导孩子深入了解电子产品的作用,让孩子认识到除了打游戏、看视频外,电子产品还能拓宽眼界,辅助学习。家长教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也是为了孩子日后更好的生活。
孙媛媛:是。比如,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科普网站。这些网站上有一些益智小游戏,通关时间短,方便把握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还能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又如,在规划家庭旅游活动时,可以让孩子查询路线、搜索美食、了解当地名胜古迹。这些方式都是健康使用电子产品的方式。
田宏杰:对于孩子如何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家长不能简单地用“别玩游戏,别看视频”来对待,而是要引导孩子打开眼界,提供更多使用电子产品的方式。当孩子知道可以用电子产品查路线、查美食、学任何想学的内容时,就容易形成对电子产品的掌控感。
韩晶晶:对。刚才家长代表说的科普小游戏,我们在幼儿园也会借助电子产品带孩子做科学小实验。比如,有些实验过程转瞬即逝,我们就会用电子产品慢速回放实验过程,让孩子有更直观的感受,引导孩子继续探究。
田宏杰:如果家长能陪伴孩子的话,就可以将线上线下更好地结合起来。
还有,虽然安排好了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但是孩子有时候还是会为了多玩一会儿而哭闹。那么,我们就面临孩子想玩和家长要求之间的矛盾。当孩子的内心渴求和外界要求不同时,正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好时机。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德从两个维度提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父母。第一种类型是有要求、有爱的父母,被称为权威型家长。这类父母在向孩子提要求的时候,能充分考虑孩子的诉求,心里既有对孩子成长的要求,又能体察到孩子想要继续玩的心情。第二种类型是有要求、没有爱的父母,被称为专制型家长。这类父母说一不二,规定时间一到,必须把电子产品关上,以怒斥回应孩子的哭闹,比如“现在不关上,明天也别想玩了,以后都别想玩了”。专制型家长心里只有要求,装不下孩子的内心需求。第三种类型是有爱、没有要求的父母,被称为溺爱型家长。这类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第四种类型是没有要求、没有爱的父母,被称为忽视型家长。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父母?专制型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把父母的要求、约束都看作坏事,心里总充满委屈,有些孩子甚至放弃哭闹,沉默以对,让人心疼。溺爱型家长看不得孩子掉一滴眼泪,在纵容的同时错过了培养孩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权威型家长,既要提出要求,又要让孩子感受到爱。
孙媛媛:听了田老师的这番话,作为家长,我想日常的相处模式很重要。家长要一以贯之地保持对孩子既有要求又有爱的态度,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田宏杰:是。其实所有关于自制力的问题,都会涉及外在要求与自身渴求的矛盾。在我家孩子小时候,我们都没怎么管过她看手机的问题,直到检查发现视力下降得厉害,才加以严格管控。第一天执行电子产品使用10分钟规则,孩子哭了半个小时。这时候家长很难办,面对孩子哭,既坚持,又心疼。我就对她说,“我知道你还想玩,明天就能接着玩了。”我当时一直陪着她,安慰她,强化一天只能玩10分钟的规则。第二天,我在她面前放了一个计时器,从玩到8分钟开始,我就在旁边提醒孩子,给她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时间一到,孩子又哭了半个小时,我还是陪在旁边安慰她。第三天,仍采用计时提醒的方式,孩子逐渐有了一些对时间的掌控感,开始接受了每天只有10分钟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一个星期后,只要时间一到,孩子就能立刻放下电子产品,并且还能对每天10分钟的游戏时间进行规划。所以,做权威型家长最大的难点在于,提出要求的同时还能温柔地对待孩子。家长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温柔地对他说,“我知道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玩到一半被我们强行停止了,你感到痛苦,我能理解你的痛苦。”既然家长能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就不能简单地说“我知道你痛苦,但你别哭了”,就要给孩子情绪宣泄的出口,哭是宣泄的一种方式。每天10分钟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不是永远不能更改的,当孩子有了自制力,有了对时间的掌控感,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