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培养孩子自制力的有效方法(4)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孙媛媛:很多孩子步入小学后,开始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等问题。老师多次引导,都收效甚微。家长也不知道该怎么配合老师,纠正孩子的问题。

田宏杰: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两个特点,一是孩子本身的特点,有些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家长要接纳这个特点,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二是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特点。家长要明白,在幼儿乃至小学阶段,孩子都处于兴奋性强、意志力弱的状态,坐不住、易走神是普遍现象。

在尊重这两个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谈如何教养的问题。家长可以回忆一下,在幼儿阶段有没有干扰孩子的游戏过程。比如,家长带孩子去游乐场,孩子在沙坑里玩了20分钟,有的家长就着急催促孩子玩别的游戏设施。虽然家长打断孩子的本意是想让孩子玩得更充实,但这种行为会阻碍孩子对延迟反馈的理解。还有一种情况,夸奖孩子的每个行为。孩子刚搭了一块积木,家长就立刻给出鼓励,这样就助长了孩子对“快反馈”的偏爱。上学后,这样的孩子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每次举手都能被老师点到。

所以家长要反思,是不是我们太急于给孩子反馈,孩子才接受不了没有反馈的时候。家长陪伴孩子,要在孩子玩不下去的时候适时提出问题,比如“怎么才能把沙堆堆得更高”,同时也要适时鼓励孩子。提问和鼓励都要遵从适时原则,不能随意打断孩子。家长要做的是,当孩子要走神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让他坚持一下,如果提了三次问题,孩子都走神了,那就说明孩子目前注意力集中水平已经到了极限。这个时候,家长不能再让孩子坚持下去。提高注意力集中水平,要循序渐进,每次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让孩子提高一点。

韩晶晶:我们学前老师经常讲“适时介入、适时指导”。虽然总结起来只有这八个字,但是要想掌握“适时”,说实话很难。所以,无论是新入职的老师,还是有一定经验的老师,我们都会反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不同的孩子,面对同一件事,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孩子即便是在重复相同的动作,却也是高度集中,在脑海中反复思索。这时候,大人就不需要介入。所以,我特别认同田老师说的,第一点要关注孩子自身特点,第二点是生长发育特点。越小的孩子,注意力越难集中,这是无法逾越和改变的。但是,家长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孩子能做好,不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立刻介入。这时候家长的介入,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打断孩子。孩子一遍遍尝试的过程,是完全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虽然可能失败了很多次,但是孩子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经常陪伴孩子,家长就能逐渐发现介入的时机。

孙媛媛:适时适度的介入,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起到很大作用。

田宏杰:对。当孩子在小时候体验了延迟满足的快乐,比如经过多次尝试成功搭好积木,他自然会有信心面对困难,会愿意尝试新事物。

韩晶晶:对,这是思维模式的养成。比如,在搭模型的时候,有的孩子虽然没搭起来,但是一直尝试,不停摆弄这些零件。这个过程不仅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孙媛媛:有的时候,从家长的角度看,不仅不知道适时介入的时机,而且还会着急,在孩子没搭好积木的时候,想要帮孩子;在孩子搭好后,又想催促孩子玩别的。家长的这种心理是非常正常的,但这样的方式却会在无意间干扰了孩子的思维过程。另外,有的孩子天生坐不住,别的孩子玩一个玩具要5—10分钟,而他只有几秒钟。

韩晶晶:触觉型的孩子。

田宏杰:对,如果是这样,就要想办法将几秒钟的停留延长到几分钟。

孙媛媛:我的孩子就属于这种类型,只看,不愿意持续深入地了解。于是,我们从他感兴趣的乐高入手,由简单到难,他在搭乐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专注力,甚至能花一天的时间专注在这一件事情上。

田宏杰:所以不能凭空培养专注力,而要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