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拖延行为
孙媛媛:面对孩子的拖延行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田宏杰:幼儿的思维更多集中于当下,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没有规划。如何让孩子有计划,就像韩园长说的,今天出门买东西,出门前家长要和孩子先进行沟通规划,让孩子知道一会儿出门要做什么。只有在头脑里知道未来大概有几件事情要做,孩子才能有规划。
我们家闺女,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催她快点收拾,不要拖了,早点儿上床睡觉。我给她的安排是八点开始准备,八点半上床读故事,九点关灯休息。在我八点多催她的时候,她说,“妈妈不要唠叨了。”我说,“你才上中班就嫌妈妈唠叨了?你想自己安排上床睡觉的时间,不想让妈妈干预了?”孩子说,“是,对。”有的妈妈对于孩子的这种要求,会直接答应,立刻撒手不管,就想看看孩子能不能安排好。我担心她会被各种事情分散注意力,影响晚上的睡眠。于是,我说,“好,今天已经很晚了,还是由妈妈引导你做睡前准备,明天你自己安排。”第二天七点多,我对她说,“既然要自己管理自己,那你说说睡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她说了五件事,喝牛奶、刷牙洗脸、收拾玩具、准备明天的衣服、读绘本。我说,“我们来画一张思维导图,每做完一件事就打一个勾。”做完事情打勾这个动作,会让孩子有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我们成人也一样,因为完成一件事情会让大脑释放令人开心的物质。五个勾都打完后,她说,“妈妈你看现在几点了。”我说,“八点二十,你还提前了几分钟。”她说,“那剩下的时间做什么。”我说,“你可以多读一本故事书。”
所以,有时候孩子拖延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孩子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做事的规范和流程。帮助孩子建立规范和流程后,家长要想办法提高单个环节的效率。比如洗手,很多孩子都会玩水,家长对此很苦恼,认为明明可以一分钟之内完成的事情,孩子非要拖到五分钟。与其每次在孩子洗手的时候催促,不如就给孩子留出五分钟的时间,家长要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如果每次孩子都要花五分钟洗手,那就说明五分钟是孩子的现有水平。现有水平不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的水平,而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表现出来的水平。比如,每天出门前孩子都要求上厕所,与其不耐烦地说“你能不能别去了”,不如在出门前留出时间。
韩晶晶:对,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从中班开始,幼儿园就会引导孩子感受时间。我们会先让孩子从一分钟开始感受。老师会问小朋友们,一分钟之内我们能完成多少事情,有的小朋友说能完成20个插片,有的小朋友说能画一幅画,有的小朋友说能敲3下小鼓。因为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所以有的孩子提出的任务多,有的孩子规划的任务少。然后,老师就会在大屏幕上倒计时,并且让孩子们听着嘀嗒嘀嗒的声音,做自己规划的事情。一分钟过后,孩子们拿着预先计划与完成情况对比,提出能插20个插片的小朋友发现插了40多个,提出画一幅画的小朋友还没有想好画什么,提出敲3下小鼓的小朋友跟着嘀嗒嘀嗒的声音一直敲。孩子们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体会一分钟的时间概念。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明白如果想要做比较复杂的事情,就要将每个一分钟累计起来。
孙媛媛:家长总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用一个小时或一个晚上的时间尺度衡量孩子能做多少事情。今天听了韩园长的分享,我想还是要从几分钟开始,让孩子认识到几分钟能完成多少任务,再提要求。比如,刚才韩园长说的,本来以为自己只能插20个插片的小朋友,最后插了40多个,孩子内心肯定很有成就感。
韩晶晶:对,之后他还会主动想办法,怎么提高效率,在一分钟之内插更多的插片。这样就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孩子逐步学会利用和管理时间。
孙媛媛:而且当孩子高效完成任务后,他可以自己安排剩下的时间。
田宏杰:对于上学后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高效完成任务后,再给孩子多加两道题,这是对时间管理行为的惩罚。但是说实话,家长有时候确实要求过高,总希望孩子学完一项后再学一项,在孩子背好单词后,就要求孩子做阅读题。这样就给孩子一种感觉,完成当前任务后,还有无穷无尽的任务。所以,家长要经常反思,我们培养的孩子是在过更自由的人生,还是在过我们安排的人生。
孙媛媛:作为家长,今天与两位专家沟通后,我的感受是勿忘初心,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随孩子一起成长。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权威型家长,对孩子先有爱、再提要求。
韩晶晶:今天和家长代表、田老师一起讨论了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希望家长能多陪伴孩子。家长最长情的陪伴,是孩子一生中最美的记忆。
田宏杰:今天给了我很多启发。培养孩子自制力,要在生活中用心观察孩子、陪伴孩子。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我们对孩子的期待,眼中有孩子的真实需求。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