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李晓江:深入领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锚定理想蓝图 推动高质量发展(2)

二、学习领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1.战略意义

《规划纲要》开宗明义指出了京津冀区域发展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北京人口增长过快,“大城市病”问题凸显,比如常住人口、交通拥堵、房价持续上涨等;二是资源环境承载超限,自然生态系统退化,比如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土地开发强度偏高、大气污染严重等;三是资源配置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比如北京集聚了大量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四是战略定位缺乏统筹,功能布局不够合理,比如产业布局缺乏统筹、综合运输网络发展不平衡、城镇体系结构失衡等;五是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以上五个方面,就是《规划纲要》发布时京津冀发展的实际状况。

2.指导思想

在指导思想方面,《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

3.发展目标

在发展目标方面,《规划纲要》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目标。其中,在中期目标上,《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对于这一系列目标,我们都已经基本实现,其中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也于近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优质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远期目标的关键之一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这是近中期目标没有的内容。

4.功能定位

在此基础上,《规划纲要》还明确了京津冀的区域定位,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是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主要是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健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三是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主要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四是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主要是率先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规划纲要》对京津冀三个省市的功能定位都作出了描述,在三地的各自规划中得到了沿用。其中,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5.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规划纲要》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对象作出了非常详细的描述:一是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北京尽管需要很多附属功能来支撑核心功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衍生、寄生功能,即在京津冀区域内制造了一个生产洼地、服务高地,导致了从高端制造业、科技研发到低端制造业什么都要的问题状态,一方面不断加重北京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周边的发展机会。二是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从市场规律来讲,因为难以立足于高成本地区,全世界基本上没有哪个物流基地是在大城市的核心区里的,但北京却因为打造成本洼地等原因,错误地成为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聚集的地方。三是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我们要支持有条件的学校通过部分院系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推动在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通过对口支援、共建共管、办分院、整体搬迁等方式向京外发展。四是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我们要推动在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通过对口支援、共建共管、办分院、整体搬迁等方式向京外发展,推动部分具备条件、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央企业总部转移到相关产业集中地区。

关于疏解方式,《规划纲要》主要提出了两种:一是集中疏解,这一概念是在雄安新区设立前提出的;二是分散疏解,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聚集效应和示范作用。其中,在分散疏解方面,一般性制造业、批发业是我们做得不错的方面,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格局,仍需进一步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6.人口调控

关于人口调控,《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严控在京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二是严控医疗资源过度集聚;三是严控新增事业性服务单位和社会团体;四是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三省市制定各自产业准入目录。

(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17年发布并实施。其中,关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内容与《规划纲要》一致,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总体规划》第10条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是非常人性化的,即以“国际一流”的最高目标和“和谐宜居”的居民生活目标替代了人口目标、经济指标、增长率指标等传统目标。在此基础上,《总体规划》列出了2020年、2035年、2050年的发展目标。

关于城市规模,《总体规划》提出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具体包括: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强调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服务管理,完善人口调控政策,转变发展方式。

《总体规划》提出要“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具体包括: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部分水利设施用地)控制在3720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控制在3670平方公里左右;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减少平原地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用地结构,合理保障区域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拓展生态空间,到2020年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由现状46%下降到45%以内,到2035年力争下降到44%。

关于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总体规划》特别强调了中心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同时,《总体规划》还对人口密度、建设总量、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比如:到2020年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常住人口密度由现状1.4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到1.2万人/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2万人/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由现状约910平方公里减到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818平方公里左右;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市、区、社区三级绿道总长度由现状约311公里增加到约400公里,到2035年增加到约750公里;等等。

《总体规划》提出要“压缩生产空间规模”,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提出的“三生空间”重要概念的一部分,也就是生产空间要减少,生活和配套空间要适度增加,生态空间要大幅增加。因此,《总体规划》明确,到2020年城乡产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由现状27%下降到25%以内;到2035年下降到20%以内,产业用地地均产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和能耗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出,要“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突出高端引领,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腾笼换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方面,《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住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由现状36%提高到37%以上,到2035年提高到39%—40%;到2020年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现状1:1.3调整为1:1.5以上,到2035年调整为1:2以上。在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方面,《总体规划》提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现状覆盖约80%城市社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通过上述一系列“增”与“减”的要求,我们能够看到,《总体规划》聚焦于改善人居环境,强调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以及控制人口,减少建设用地,减少产业用地,强调历史文化保护,特别是“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一系列概念。更进一步的是,针对北京复杂的交通问题,《总体规划》还强调要“标本兼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