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保护传承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扎实推进保护传承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梧州市,古称“苍梧”“广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文明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岭南之城,沉淀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梧州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举措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不断夯实中华文化自信根基,加快建设岭南历史文化名城。

一、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

1.加大保护让非遗“传”下去。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着眼于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保护,建章立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等制度,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政策保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子项目一并入选,藤县狮舞、龟苓膏配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治区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共有300多项。

2.创新赋能让非遗“活”起来。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和企业深入挖掘非遗技艺的历史、传承方式、文化内涵,以文赋能,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推动与时尚、设计、美食等产业融合,开发内涵丰富、新颖别致的文创产品。积极拓展非遗文化作品新业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实施“非遗+”“文化+”战略,牛歌戏《鸡环》等非遗文艺精品多次登上国家级平台,大型现代粤剧《抉择》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岑溪牛娘戏《我用牛娘唱岑溪》亮相央视;大型现代粤剧《风雨骑楼》《关冕钧·铁路梦》在剧本题材选取和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把传统的粤剧模式与现代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令人耳目一新,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的魅力。

3.文旅融合让非遗“兴”起来。丰富的非遗资源是梧州岭南历史文化名城“根”之所系、“魂”之所依、“韵”之所在,为梧州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支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本地特色文化,着力发展“非遗+节会”“非遗+美食”“非遗+民宿”“非遗+直播”等模式,深度开发茶园游、山地游、乡村游、民俗游、康养游、竞技游等文旅新业态,构建多元化的文旅体系。挖掘“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推进六堡茶特色小镇、摩天岭六堡茶海、黑石山茶文旅综合体、骑楼城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动岭南民俗风情旅游区、六堡茶生态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区、长寿养生武侠文化旅游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创建一批非遗文旅融合的示范基地。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大力宣传推介,加强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做大文旅融合发展文章。

4.内外联动让非遗“热”起来。利用春节、“壮族三月三”等节日,举办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广西(梧州)粤剧节、六堡茶文化节、青山庙会等节庆活动,积极举办非遗展演活动,组织非遗项目、非遗企业参加第16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广西非遗特色美食大赛暨“广西美味”展评活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活动,以研学体验的形式深入展示梧州六堡茶、岑溪古典鸡等非遗项目制作技艺,开展非遗体验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让非遗融入群众日常、滋养群众生活。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团出海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展示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非遗项目,推动一批非遗精品“破圈”,拍摄六堡茶制作技艺宣传片,制作《茶船古道》纪录片,在东南亚国家播出;藤县狮舞多次走进新加坡、文莱、泰国、越南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有力促进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有效讲好中国故事。

二、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挑战

1.传播方式不够多。宣传展示手段和载体比较单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营销宣传的融合度不深,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线上宣传缺乏常态化、长效化手段,与网络直播等传播方式脱节,外宣格局没有形成。内容方面,多以参观和介绍为主,互动性、体验性不足,吸引力不强。

2.传承人队伍偏弱。从数量上来看,我市现有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18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2人,平均每个项目不足2名传承人,且仍有部分非遗项目尚无代表性传承人。从年龄结构来看,80%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过60岁,老龄化问题突出,且年轻非遗人才流失严重。从知识结构来看,85%代表性传承人主要生活工作在乡村,学历偏低,受文化知识条件所限,缺乏推广传播、创新发展的技能和思维。

3.文创产品开发不足。非遗文创产品发展落后,形式较为单一,内涵挖掘简单,缺乏特色和创意,仍以非遗终端产品销售或实地展演为主,将非遗元素通过商品简单摆卖、表演等形式嫁接在文旅景点上,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度不高。比如,龙圩鹿儿戏虽在李济深故居定期表演,但表演剧目未能与李济深名人轶事融合起来。木偶戏、瑶族婚嫁习俗等非遗项目亮点不突出,体验感、参与度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对文旅消费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4.经济效益不明显。梧州市非遗文旅产业起步晚,目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当前仅有六堡茶制作技艺、藤县狮舞等少数非遗项目得到有力开发、有效转化,其他大部分非遗项目侧重于展示展演和终端产品销售,没有将文化价值延伸到食、住、行、游、购、娱的非遗旅游全产业链,利用率偏低。蒙山山歌、岑溪牛娘戏多在节假日表演,未形成文化产业,市场价值有待挖掘。

三、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策略

1.加大非遗宣传力度。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人人是受众,人人也是传播者。一条爆款视频,就能让一座城市一夜火爆全国。适应媒体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发展趋势,发挥“一中心两平台多链接全覆盖”的融媒体优势,依托66个融媒小镇(街道)工作站,借助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创新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促进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传播。鼓励媒体设立非遗专题专栏等,创作非遗题材纪录片,推出精品节目,创作有趣味、有创意的短视频,开展场景式、沉浸式的营销推广,吸引网民展开“屏对屏”“面对面”对话交流,形成量级传播、顶流传播。

2.实施非遗人才培养工程。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坚持“外引内育”并举,优化非遗人才结构。强化“造血”功能,加强与高校合作,加大非遗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共同建设具有宣传展示、培训研学、职业教育等功能的非遗保护传承平台。健全非遗保护政策,创造更开放包容的环境,引进非遗领域的高、精、特、尖人才,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3.丰富非遗产品供给。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非遗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催生大批新的文化业态。鼓励非遗相关企业适应新生代市场需求,运用新文化业态多元化模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意表达,打造系列精品。抓住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机遇,深挖“茶船古道”历史文脉,围绕“茶文旅”主题,打响梧州六堡茶品牌,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释放市场活力。

4.加强非遗普及推广。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脉传承更重要的是服务当下,激励后世,不断挖掘其超越时空、富有历史魅力的时代价值。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陈列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遗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非遗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延续文化根脉。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非遗展演活动,促使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让丰厚底蕴的文化滋润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发挥主流媒体传播作用,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影响力。

(作者系中共梧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魏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