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一)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通货膨胀压力持续,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22年世界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8.8%,与2021年4.7%的增长率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通胀涉及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以及大多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其中,欧洲新兴经济体2022年全年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高达27.8%,非洲、拉美和中东地区的全年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均达到14%左右,亚洲新兴经济体物价相对稳定,但全年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也达到了4.1%,相比上年2.2%的增长率也有显著提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全球通胀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8.8%降至2023年的6.6%和2024年的4.3%。通胀导致的民众实际收入下降、利率大幅上升,对经济增长产生下行压力,会进一步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也使金融市场财富缩水。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不确定性增大
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视作一种国家行为,会针对国有企业投资设定严格的准入限制。当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大力倡导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的时候,部分国家却设定了更为严格的准入限制,阻碍国际资本流动。
此外,部分共建国家法制基础薄弱、政府人事变动频繁、营商环境有待加强,增加了资本流动的风险。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投资争议纠纷在“一带一路”项目中频繁发生,对一些企业的权益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供应链和中长期交易中断纠纷、环境和科技领域国际仲裁纠纷等风险将进一步增加,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三)部分国家制造国际舆论压力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部分国际舆论频频将其描述为“债务陷阱论”“资源掠夺论”“环境破坏论”。国际政治竞争和利益冲突导致有些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持怀疑态度,有些国外媒体声称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存在破坏环境等问题,打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项目。这些不利的国际舆论加深了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疑虑,降低其合作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经营海外项目的风险。
(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球新建项目数量减少了21%,跨境并购活动减少了13%,国际项目融资交易减少了4%。近年来,欧盟成员国中制定外资审查机制的国家数量持续增加,中国外资企业在欧盟投资将面临更为严峻苛刻的外资审查。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出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相继出台了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的保护主义政策和芯片法案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也影响了“一带一路”全球跨境投资活动的开展。
此外,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前景的暗淡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世界贸易需求的不振,贸易发展动能的不足,对全球贸易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多边主义虽然会有所恢复,但是贸易保护主义仍会持续,甚至可能演变出更多形态,这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小挑战。
(五)地缘政治矛盾的影响加剧
地缘政治矛盾突出,战争、恐怖主义与保护主义风险叠加,给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不利影响。“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各国地缘关系错综复杂。长期以来,部分沿线国家内部政治集团间冲突严重;部分沿线国家与其周边国家存在复杂的冲突问题;沿线国家的宗教信仰迥异;恐怖主义事件在“一带一路”周边地区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这些因素均对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产生严重冲击。
(六)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多样性。“一带一路”沿线约有65个国家,涉及约2488种语言,其中官方语言54种,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语言环境异常复杂。随着数字贸易兴起、出口复杂度增加和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扩大,“一带一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跨国经营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企业在境外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不仅需要熟悉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法律,而且需要具备与沿线国家政府部门、企业和员工沟通谈判的能力,并善于在不断变化的异国环境中发现商机和控制风险。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人才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