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京津冀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一)京津冀建设的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自觉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职责使命,建机制、促转型、强治理、抓重点、同攻坚,三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稳定达标,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成为广大市民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其中,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雁栖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逐步融入市民生活。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环评会商、信访举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10余项协同工作机制。
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大气污染一直是率先突破的最重要一环。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大力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同步出台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协同治理移动源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连续七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北京市率先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并逐步向山区居民拓展“煤改电”工程,93%的村庄和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修订《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坚持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与周边城市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有效削减污染峰值、减缓污染积累。
京津冀区域同属海河流域水系,互为上下游、左右岸。京冀两地政府先后签署两轮次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签订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门头沟区和张家口市、承德市共同组成“保水共同体”,形成了保护者和受益者的良性互动。
(二)京津冀建设的现实挑战
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升,但与美丽中国的目标仍有差距。该地区的自然禀赋存在先天不足,高强度开发建设中人与自然的矛盾较为突出,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源性和趋势性问题未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质量的拐点尚未到来。
京津冀城市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为地形和地理环境等影响,导致污染物扩散不利于自我净化。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为6.01亿吨,较2009年的2.66亿吨增加了3.35亿吨。从生态补偿来看,尽管河北省承德市近年来与北京、天津探索开展跨区域碳排放交易、滦河跨界流域补偿等横向补偿机制,但生态补偿多以支持和补助一些项目来体现,缺乏市场化、社会化的长效机制保障,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与绿色化发展,与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世界级城市群还有一定差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迫在眉睫。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偏重,尤其是天津和河北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碳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的11.85%,而GDP约占全国的8.5%,致使京津冀区域碳生产率水平不高。京津冀三地的碳生产率差异度较高,北京的碳生产率居全国第一位,天津和河北分别在第15位和第26位,推进低碳协同发展难度较大。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上,中央通过转移支付积极支持改善生态环境,京津冀地区积极探索生态一体化的制度措施,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此外,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面临体制机制不协调的壁垒。三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政策不一,环境保护动力和需求不同。环境标准、执法、产业准入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协调统一。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协同发展方面仍需突破多重问题,实现质的提升。
四、京津冀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新征程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京津冀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还是展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关键窗口。因此,京津冀地区肩负着新的发展使命,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定位。例如,它是实现“双碳”目标最迫切的区域,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更是美丽中国的示范区域。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更要使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202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指出:“各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区域,要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自身特色,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这为美丽宜居京津冀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京津冀要建设成美丽中国先行区,这个先行区包括环境质量改善的先行区、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的先行区,以及生态安全保障的先行区。
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深刻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在美丽宜居京津冀的建设中,首要的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协同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减污降碳工作,同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短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筑牢燕山和太行山“两山”生态安全屏障,深化区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京津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