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谱好城乡融合发展“四部曲” 奏响乡村全面振兴“新乐章”

中国理论网:谱好城乡融合发展“四部曲” 奏响乡村全面振兴“新乐章”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加速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畅通城乡区域要素双向流动渠道,推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强劲驱动力。因此,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我们要谱好城乡产业融合、建设融合、人才融合、治理融合“四部曲”,奋力奏响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乐章”。

一、谱好城乡产业融合“共兴曲”,为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经济“强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有利于增强城乡经济联系,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突出乡村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乡村经济持续增长。

一是,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各地依托特色农业或产业集群优势,确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积极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和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有效导入城市关于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的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指导乡村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产业全链条开发,做大做强乡村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品牌。

二是,贯通城乡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整合城乡全域的生态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和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实施农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大力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沿途研学等新业态,创新“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旅游产品,建造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由“点上开花”向城乡全域旅游“串珠成链”式转变,打造城乡农、文、旅联合体产业。

三是,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有效合作机制,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食品加工园等城乡协同发展产业项目,打造城乡产业融合示范重点平台;优化地方政府关于加快城乡产业协作平台建设的专项资金、债券等政策工具,完善大中型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等多方参与平台建设,助力平台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协同发展新局面。

二、谱好城乡建设融合“联动曲”,为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外部“硬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乡村宜居宜业良好环境,有利于加快乡村地区现代化发展步伐,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科学合理布局城乡空间范围。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系统性思维完善村庄布局、城乡建设、农业发展等规划编制,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编制实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合理安排城乡间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同时要制定年度工程计划细化方案,责任到人,强化规划编制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

二是,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持续推动城镇供水、供气、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延伸,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拓展公路客运站综合服务功能,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渠道;加快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宽带中国等工程和战略,加快乡村及偏远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电子商务进村和合理布局建设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等高效物流体系。

三是,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加强乡村人口流动动态监测,制定公共服务动态调整方案,将地处城镇周边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持续优化基础教育服务供给,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健全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积极构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共同体建设。

三、谱好城乡人才融合“互通曲”,为乡村全面振兴构筑人才“聚集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 促进城乡人才自由流动,可以更好地带动产业、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一是,破除妨碍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我们要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多权同确”,保障农村转移人口迁往城镇后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为城镇吸纳人口有效兜底;同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吸引各类技术专业人才下乡的生活保障和工作环境,加快形成支持进城务工人员、毕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才返乡创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实现人尽其才、各展其能提供平台和机会。

二是,加快培育农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加快临近城市、县城等地域农职业院校的新农科建设,着力建设涉农专业必修课、农业技术研发平台和乡村振兴“名课名师”资助项目等内容,同时,根据当地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政府划拨、整合资源等方式,选拔和培养一批下岗职工、高素质农民、留守妇女等报考中高职院校,加快实施“培训—中职—高职”农民学习高效衔接计划,助力培育乡村本土“一专多能”的致富带头人及种养殖能人。

三是,建立城乡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积极制定紧缺型专业人才统筹使用规划,通过“线上+线下”联通模式,建立各级“飞地人才信息库”,积极探索农村“人才飞地”模式,探索建设县域地区中、高级教师岗位人才“蓄水池”制度,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加快完善促进县域医共体人员统筹使用的“县聘乡用”和“乡聘村用”模式,助推人才要素流向基层,运行好城乡融合地区人才“下沉、流动、共享”的使用机制。

四、谱好城乡治理融合“聚力曲”,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服务“保障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城市治理创新要素流入乡村,可以有效推进城乡治理高效联动,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乡村治理效能。积极吸纳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思路活的返乡年轻党员,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建设一支“能干事、肯干事”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抓乡村振兴的能力,全面落实县级、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包乡走村”“包村联户”制度,强化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多渠道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完善乡村治理模式。

二是,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智治。积极响应国家“数字乡村”战略,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乡村治理融合,加强“智慧+党建”、“智慧+应急”和“智慧+服务”等一体化的乡村“智治”平台建设,实现问题解决方案的跨部门汇聚,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服务水平,运用“网格化+大数据”模式,积极打造“数字孪生乡村”和“智慧乡村”,推动乡村治理数据从“后治理”向“前治理”转变,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效率。

三是,推动精神文明助力乡村治理。顺应城市化发展基本规律,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城乡文化节庆、艺术交流等活动,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探索建设乡村道德大讲堂、耕读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讲等根植于农村传统优秀文化的特色活动,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创建,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引领农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更好地推进各地不文明习俗改革工作,推动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建设。

作者简介: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月书,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