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105012024061700004600

这是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拍摄的风力发电机组(2024年5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今年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30周年纪念日。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据报道,全国现有荒漠化沙化土地44.78亿亩,影响4亿多人口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持续推进防沙治沙。我国一直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部署实施“三北”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颁布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从国家林草局获悉,目前,“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点治理区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我国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封禁保护、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近10年来,我国沙区生态环境改善,保护耕地,带动畜牧养殖业和林果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统筹协调,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突出重点治理,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草原、森林。

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产业化治沙新思路,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多种生态产业,不断探索沙漠治理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持续控制荒漠化面积。

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我国走出一条“绿富同兴”的治理之路,为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出中国智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我们期待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作出应有贡献,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有力推进沙漠治理,为创建一个土地零退化的世界而努力奋斗。(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延安市接待处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