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4年7月17日拍摄的北京永定门城楼。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近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如今,古老的“北京中轴线”日益焕发新生机,外媒从中国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过程,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持久努力。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之一,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所以说:“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代表了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继续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城市因文化而精彩,文化让城市更有底气。为更好保护和发展“北京中轴线”,自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10多年来,经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中轴线周边重要遗产点位的腾退工作,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修缮了正阳门、鼓楼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贯通了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等,这条古都的“脊梁”正在重振,北京老城的壮美空间秩序逐步得到恢复。同时,还制定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有利于促进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如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可谓来之不易、众望所归、振奋人心。
保护遗产,既是守护历史文脉,也是以保护促进改善民生。更值得关注的是,10多年来,我国在申遗过程中,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让中轴线更好融入城市更新,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以钟鼓楼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为例,修缮工作不仅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保护文化遗产,还对周边人居环境进行了整治改善,既让钟鼓楼景观视廊得到极大提升,再现了钟鼓楼地区别具特色的老城风貌,又使市民的生活环境更方便、更舒心,从而吸引更多人成为“中轴线”保护的支持者、参与者。“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度引燃外国游客旅游打卡的热情。正如瑞典游客所说:“‘北京中轴线’附近景观很有历史厚重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加拿大游客说:“我发现北京到处都很干净,任何时候都觉得很安全!”美国游客也说:“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城市,人们很友好,我对北京的喜欢溢于言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物和文化遗产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北京中轴线根植于人民,彰显于时代发展,既守护了城市文化的根脉,也留住了万千居民的乡愁。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言时表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也让更多的人领略着中轴线之美。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坚信:中国定会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北京中轴线”必将在进一步保护中焕发时代新韵,更好助力历史文化传承,让北京文化古都历久弥新,并不断发挥以“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与公共教育作用,更好地造福人民。(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