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归家,见证“盛世中华”

文物归家,见证“盛世中华”

据人民日报报道,包括铜摇钱树和陶座、素面陶鬲、素面带盖铜钫、陶说唱俑,种类涵盖陶器、玉器、青铜器、佛造像、画像砖……近日,41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从美国回归中国。经专家初步鉴定,这批文物年代跨度极为广泛,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清代,具备相当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均为非法出境的中国文物艺术品。

105012025030400015921

这是由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返还我国的部分文物艺术品(拼版照片)。新华社发(中国国家文物局供图)

文物,承载着华夏大地的灿烂文明,传承着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遗产,更是滋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源泉。一件件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回家之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印证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深刻哲理,见证了山河无恙、国富民强的“盛世中华”。

回首往昔,文物流失是中华儿女心中难以愈合的历史创伤。在那个积贫积弱、山河破碎的年代,列强肆意践踏,受战争劫掠、走私等诸多因素影响,大量中国文物被迫流落海外。远古玉器、商周青铜、唐宋名画、元明瓷器、珍本古籍……大量堪称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变成国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五千年文明大国的文物流失,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也是全人类文明的重大遗憾。

历史的记忆不能遗忘,文化的根脉不能遗失。文物追索和返还,事关民族尊严、事关中华文脉,我国从未放弃对民族文化瑰宝的召唤与回应。从1950年的新中国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令《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迅速扭转了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与美国等国家逐步展开双边合作,探索形成了外交谈判、执法合作、民事诉讼等流失文物追索和返还的有效途径;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成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修订文物保护法,推动文物追索和返还进入“快车道”。我国文物的回家之路越来越宽、越来越顺畅。

文物的回家之路,承载着中华儿女守护文化基因的决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从“落后挨打”和“民族复兴”,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回归祖国的文物规模也愈发宏大,批次更为密集。圆明园马首铜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的重要文物,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乘坐”CA940航班踏上归途,“游子”铜摇钱树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1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历尽劫难、跨越山海,精准嵌入到民族文化的宏大版图中,不断充实和修正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知,日益筑牢了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丰富着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文物丢失,是中华文明之悲;文物回归,是中华儿女之盼。相比中国自近代以来流失到海外的大量文物,被成功追索回国的文物数量仍然较少,文物回家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但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蛟龙”潜海刷新中国深度、高速铁路领跑中国速度、“嫦娥”奔月标注中国高度,DeepSeek刷屏全球、洲际导弹震惊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等。让更多漂泊在外的文物 “落叶归根”,为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有决心、更有能力。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我们期待国家不断富强,流落在外的文物早日归家,共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宣讲家网 李娅)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