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给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的回信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充分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对北京的巨大关怀。让历史遗产绵延千年,让文化记忆悠久传承,让爱国情怀有所寄托,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
一、文明象征
长城是中华民族书写的无言史诗,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长城的修筑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与杰出的民族智慧。在长城修筑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秉持“天人合一”理念,努力将自然天险与防御工事相结合,体现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长城与沿线地区广袤的山岭、草原、森林、戈壁、沙漠、农田、绿洲等融合,形成雄浑、壮丽的独特景观。
长城的修筑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边疆治理。随着长城的修筑,建立起众多的军事设施、民众聚落、信仰场所,推动长城地带成为北部边疆的“中心”。
长城的修筑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长城修筑后,逐步形成关市、榷场、马市等贸易场所,长城地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共同家园。
长城的修筑推动了中西文明持续交流、互鉴、交融。古老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方交流先河。丝绸之路沿线的长城、亭障、列城、烽燧起到了保护这一条漫长的国际交通干道安全的重要作用。
长城的修筑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在2000多年的持续营造过程中,长城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顽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追求和平、维护和平的基因血脉。
二、建筑奇迹
绵延万里的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套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其中最基础的四个部分是关隘(关城)、城墙、敌台(敌楼)、烽火台。
· 关隘(关城)
居庸关长城。(摄图网)
关隘(关城),是与长城墙体相连的封闭型城垣,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密,严实坚固。
· 城墙
金山岭长城。(摄图网)
城墙是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将阻止、据守与掩蔽等功能集中于一体的防御建筑。
· 敌台(敌楼)
慕田峪长城。(摄图网)
敌台(敌楼),是建于长城城墙上,或突出于城墙外侧用以防御的高台。
· 烽火台
嘉峪关长城。(摄图网)
烽火台是利用“烽燧”传递军情的古代边防重要军事防御设施。“烽燧”分白天和夜晚,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烽燧作为信号传递的工具,为了合理控制视线距离,修建时遵循“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