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震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的二十周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25%,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同时要看到,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质量效益还不够高。要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争取一年干得比一年好。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要更加注重“提质”,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更加注重“兴业”,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壮大林草产业。更加注重“利民”,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坚持中国道路、引领世界发展、彰显人民至上、代表时代精神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书写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生态答卷,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中国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度出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如果不抓紧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必将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2.世界期盼: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使全球生态失调、环境污染、资源紧张、气候变异,制造了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灾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国际社会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艰巨努力,可谓步履维艰。
遗憾的是,国际舞台上出现的“生态治理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使本来就十分艰难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雪上加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展滞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全球南方”国家面临消弭冲突、团结进步、发展振兴尤其是绿色低碳振兴的艰巨任务。生态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3.民心所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过去人们“盼温饱”“求生存”,现在则是“盼环保”“求生态”,希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以构建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为价值取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突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现代化困境,成为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突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环境与民生关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进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
4.时代呼唤:百年大变局中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的地球如此美丽,也如此脆弱。伴随数百年工业化进程,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时代之问。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明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而不懈努力,展现了发展中大国的使命担当和胸襟格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