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炼共产党人的官德
(一)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对“官权”的制约
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为政以法。在制度设计中,对“官权”也有很多制约,比如御史监察、吏部考核、登闻鼓监督、使臣巡察监督等。从法律制度来看,古代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制度来制约官员权力,法律规范了各级官员的职权和责任,确保官员在行使权力时遵循法律。如《唐六典》详细规定了唐代中央各部门、地方州县官员的职责和权限,通过法律的事先指导来制约权力。从定期考核来看,中国古代各朝代都会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奖罚黜陟,也就是对官吏进行赏赐、惩罚以及官职升降,通过定期考核掌握官员履行职责的实际情况。从监察机构来看,古代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来监督官员的行为。例如,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的刺史制度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唐代的御史台负责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为。这些机构通过弹劾违法职官、受理民间检举等方式,动态监督官员的行为。
(二)新时代对“官权”的制度化约束更加深化和扩展
现在,我们有纪检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巡视监督,也有媒体舆论监督,还有匿名举报监督、实名举报监督等,这些外在的制度约束,也就是他律,对于共产党人的官德修炼非常重要;但同时,自觉地加强修炼更加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新时代共产党人自觉自律进行官德修炼展开讲解。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廉”是为官的首要条件,是官员的核心素质之一。“廉”不仅关乎个人品行,更是治国理政的基石。官员的廉洁直接影响着政府形象、社会信任、国家稳定以及发展效能。“廉”对官员而言,既是底线,更是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廉洁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新时代共产党人对于官德修炼,既要提高认识,更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我们前面讲到薛瑄提出了“廉”的三个层次,即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其中最高层次是明白为官之道,人格高尚;第二个层次是狷介、不伸手;第三个层次是害怕法律处罚、害怕丢掉乌纱帽。从实践来看,首先要从最低层次做起,即不敢取,将廉洁当成职业安全的“护身符”;而后,逐步过渡到不苟取;最后,升华到不妄取。立德修身是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广大党员干部要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
从六个方面来看官德修炼。
其一,廉善。从认识观来看,领导干部要在内心深处真正构建起善待百姓的道德价值。树牢正确权力观,广大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要始终牢记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从实践中来看,要把民声作为第一导向,将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正将民生作为第一政绩。廉善意味着有为民服务、关爱百姓、为民谋利的理想信念。这种修炼不仅对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对整个国家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塑造也具有深远影响。
其二,廉法。从认识观来看,领导干部应从心灵深处敬畏法律。深刻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任何决策和行动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管子》中的“法”是“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是为官者的“尺寸、绳墨、规矩、衡石、斗斛、角量”。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要能够明确公权力的边界,同时还要警惕、抑制、摒弃特权思维。从实践中来看,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以个人示范推动全民守法;严格按照法律授权行使职权,不越权、不滥用权力;在制定政策或处理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其合法性依据;决策和执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流程,如公开听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不以追求效率或结果为由牺牲程序的合法性;尊重并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公平对待所有社会主体;主动接受监督;防止权力寻租;对于重大决策失误要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其三,廉能。从认识观来看,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政令,确保政策、政令畅通,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职责之一。要按照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行使权力,以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领导干部要清楚自己的职位应关注哪些政策、政令,要清楚自己职位必备哪些行政能力,要清楚自身行政能力的不足之处,要清楚在职责范围内对绩效体系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空间。总之,要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实践中来看,要能快速把握政策、政令的精神所在,明确执行这些政策、政令的基本要求;能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能快速搭建专家咨询网络,构建起跨部门协作机制,有效协调财政、人力、技术等资源确保政策落地;能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动态追踪政策实施效果;能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趋势研判,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作出防控预案;在发生危机和突发事件时,能冷静、快速应对并给予妥善处理。总之,要能做到“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其四,廉辨。从认识观来看,“敏锐洞察力”是提升为官之道的关键支撑之一。要有意识地尝试构建“望远镜思维”(把握长远趋势)与“显微镜思维”(解剖具体问题)的双重洞察能力。此外,为做好政策传达,协调好各方利益,领导干部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要善于辨别、正确处理四组关系——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从实践中来看,在复杂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中,尤其是在面对危机、变革或利益冲突时,要能从海量数据中识别真伪,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矛盾。洞察不同群体诉求背后的深层动机,预见潜在问题并作出有效决策。传达政策时,要用简明语言解释政策目标、依据和预期效果,避免因表述模糊引发误解。在与不同对象进行沟通时,要善用“问题—数据—结论”的结构来思考解决问题,增强说服力,而且用词要朴实,规避脱离语境的过度修辞。进行承诺时,应留出必要的弹性空间。
其五,廉敬。从认识观来看,“恪尽职守”是立身之本,也是治国理政的基石。“勤勉敬业”是为官者的职业底色,是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也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关键保障。为官者尽职尽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领导干部失职,可能导致政策空转、资源浪费,甚至引发社会矛盾;领导干部勤政,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从实践中来看,要“在其位,谋其政”,忠于职守,以积极态度推动工作,从内心深处拒绝懒政;要以结果为导向,避免形式主义;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公共服务效率;要紧跟时代需求,掌握新政策、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分析、智慧政务等技术;对下属单位或所辖下属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自己不躺平,同时还要通过权责清单、容错清单、制度激励等措施,尽力去修复下属懒政和躺平的工作土壤。
其六,廉正。从认识观来看,在权力合法性与道德示范的辩证关系上,应清晰地认识到,管理别人,首先自己必须具有一身正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维护正义也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职责之一。从实践中来看,在处理事务时要做到不偏不倚,平等对待每个人,避免因私利或关系影响判断,确保资源分配和社会机会的公平;要主动为公众谋福祉,推动社会进步,面对不公时勇于发声并采取行动;应保持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勇于承担责任,发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确保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要积极参与制度改进,推动建立更公正的社会机制。
以上是我结合中华古代典籍中的“六廉”思想,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官德修炼的理解。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