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贵直》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春秋末年,晋国大臣赵简子率兵攻打卫国,两军开战之际,赵简子远远地躲在盾牌后面擂鼓指挥攻击,结果士卒踌躇不前。赵简子气愤而感慨地说:没想到战斗力拉胯到这个地步!烛过听闻此言,径直对赵简子说:“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意思是说,是你作为主帅做不到,士卒哪里有不对?主帅若不能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凭什么责备将士呢?一语惊醒梦中人,赵简子遂弃盾而立于箭雨中奋力击鼓,将士见状士气高涨,奋勇争先,结果只击鼓一次,晋军就登上了卫国城墙,大获全胜。这则故事生动说明,表态不如表率,领导者身先士卒就是最好的动员令。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表率从不在漂亮话里,不在门面功夫上,而在躬身示范、挺身为旗的一举一动中。汉代“飞将军”李广作战勇敢,武艺超群,“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所以他的士卒都甘愿生死相随,令匈奴闻名胆寒。司马迁对李广的第一印象是“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虽然不善言辞,但李广的“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天下皆闻。身教胜于言教,由此可见一斑。
表率,首在从我做起。《宋史·宋祁传》说:“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意思是,如果自身不能作出表率,就无法让别人听从;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就不会使别人信服。东汉羊续到南阳任太守时,当地奢靡之风盛行。羊续虽然对此非常反感,但并没有简单下达禁令,而是以身作则,用表率行动实现移风易俗。在生活上,羊续“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南阳的官员见太守尚且如此,也纷纷收敛,不敢大肆浪费,南阳的风气很快就好了起来。在廉政上,面对属下进献的鲜鱼,羊续收下后悬挂于中庭,当属下再献时,他手指枯鱼,正色相示。羊续“悬鱼拒贿”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也再无人敢给他送礼了。
表率,难在始终如一。正所谓人前表率易,人后表率难;一时一事表率易,一生一世表率难。纵观历史长河,有人在大庭广众时正气凛然,却在独处暗室时放纵私欲;有人在众目所瞩下整躬率物,却在无人监督时恣意妄为。东汉杨震一生刚正不阿,勤勉清廉。他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在夜深人静时送来丰厚黄金。杨震不但不受,反而严厉斥责了王密。王密辩解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言厉色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清代官员叶存仁为官多年,毫不苟取。一次离任时,下属特地在夜里送来礼品,以避人耳目。叶存仁赋诗一首,拒礼而去:“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不论是杨震的“四知拒金”,还是叶存仁的“畏己知”,都昭示我们:真正的表率从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只有将习惯成自然的高度自觉内化为“心之主”,外化为“行之常”,方能真正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表率,重在从严治吏。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十分注重严吏养民、治官以德。据《左传》记载,鲁桓公曾接受宋国卿大夫华父督的贿赂,并将所获大鼎置于太庙,这在当时是有违礼制的。鲁国大夫臧哀伯谏言劝诫道:君主当为百官表率,需“昭德塞违”,彰显美德而杜绝邪恶。今反将贿器示于太庙,实乃“昭违塞德”,若百官效仿则国将危矣。由此,臧哀伯得出了“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的千古警训。从孔子主张的先“修己以敬”,而后才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到《韩非子》中“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再到《群书治要》中“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历史镜鉴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官吏能否在奉公守法、清正廉明上作出表率,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社会稳定。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自觉起示范带头作用。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做出样子给人看。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启示我们,改革发展需要示范引领,改进作风更需标杆带动。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标准更高一层、要求更严一分,做到令行禁止、以身作则,就能形成“头雁效应”,激发“群雁齐飞”,就能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无惧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