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董昀 | 读懂中国的五年规划:“十四五”回顾 “十五五”前瞻 (2)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谱写了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先后编制实施了“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规划建议文件起草组组长,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国家发展规划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践中,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党在编制中长期规划、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中央领导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此外,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中长期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始终发扬民主,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在谋划顶层设计的过程中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这方面的探索实践,极大提升了党的调查研究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民主决策能力,最终制定的规划也更加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期盼。

总体上看,我国的中长期规划在动态实施、衔接落实中,呈现出五个鲜明特点。一是主题一以贯之。从实施“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题始终没有改变,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二是认识不断深化。中长期规划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推动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三是内容日益充实。从1981年“六五”计划开始,五年计划由“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此后不断丰富拓展,演化为关于国家整体发展的全面综合规划。四是程序更为完善。从1986年“七五”计划开始,恢复了改革开放前由党中央提出编制五年计划建议的做法,此后逐步形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由中央全会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施的制度安排。五是定位愈加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长期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逐步向预期性和引导性转变。从2006年“十一五”时期开始,五年“计划”改称五年“规划”,这一字之变,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

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这一重要论断,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揭示了五年规划的战略性地位和独特价值。放眼世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非我国独有,但像我国这样能够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制定实施五年规划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实属罕见。这体现出我国独特政治优势,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被赞誉为“建立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有魄力的规划体制”。

二、“十四五”规划:立足“三新”推进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就是说,“十四五”时期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阶段的关键历史节点,制定实施好“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

下面,着重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对2021-202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实施进展。

(一)“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展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远景目标包括了很多内容,比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等等。

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及内容,“十四五”规划纲要对2021-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作了进一步部署。

第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第三,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第五,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第六,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董昀-图片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一博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