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践体认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之四,源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他出生于红色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同志勤俭节约,母亲齐心同志也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勤俭质朴、和蔼可亲,不忘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2003年,习近平同志接受采访时曾回忆,“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平常穿的衣服,且不说补丁摞补丁,而且都要穿兄弟姐妹的衣服”。齐心同志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花红布鞋,就是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可见,红色革命家庭的熏陶和培育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年的知青生活,磨炼了习近平同志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回忆知青岁月,曾这样评价在梁家河插队的工作经历:“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还曾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时间里,习近平同志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在艰难岁月里坚定信念、坚持学习、担当作为,与基层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共同创业,迈过了饮食关、跳蚤关、劳动关、生活关、思想关,将青春激情燃烧在了革命圣地这片黄土地上。即便处境艰难,他仍然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立志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尤其担任村支书后,他铆足干劲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钻井,不断摸索和改革创新农村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带领全村艰苦创业,将村里的事业办得红红火火。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观察、实践、创新,使他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形成了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同志后来每次到基层开展调研,都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各项问题。党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走群众路线的传统,已经深深刻入他心中。
习近平同志在基层锻炼的工作经历和主政地方的实干经验,为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提供了实践积累。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期,针对党内有的同志思想滑坡、信念动摇的状况,习近平同志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先后出台《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即“宁德廉政十二条”)和《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共5条,使地委风气一新。调任浙江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提出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和“焦裕禄精神”,旨在传承初心和使命。这些从地方工作实际中来的关于党性修养的思考,都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成果。
(五)现实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之五,源自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世界人民殷切期盼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主动承担。
现实层面,应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都对加强党性修养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中国共产党这一长期执政的伟大政党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10027.1万名。因此,只有一亿多名共产党员不断加强个体修养,才能在卓有成效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性修养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作用,才能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中坚定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追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