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筑牢底盘支撑:人才引领与金融赋能
第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一是培育战略人才。二是弘扬工匠精神。三是优化人才生态。
第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法律与监管体系。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强制性风险披露和防控机制,加大违法违规处罚力度。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确保系统弹性与韧性,强化跨境风险监测,提升对全球性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服务能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优化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三是发展特色金融。聚焦实体经济,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推出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创新产品,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通过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支持清洁技术孵化及产业低碳转型,服务产业升级。强化数字金融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风控,推广微众银行等新型互联网银行的经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长期趋势与前沿引领
第一,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的态势。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四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三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四是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第二,深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路径。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其本质特征在于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有机统一。
深化新型工业化,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强化创新驱动,突破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等“卡脖子”技术。二是深化数字赋能,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三是坚持绿色低碳,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通过多管齐下,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第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撑,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发展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两个协同”:一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有机协同,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二是实现区域空间布局合理高效,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把握三个着力点:一是强化创新引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优化产业生态,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深化开放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第四,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二是深化融合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升级;三是优化创新生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创新链。
第五,探索绿色发展深层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范式。深化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二是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和园区循环化改造;三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建立碳足迹、碳标签等管理制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