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张志君 | 从寓言到实践:新时代“愚公移山”的新内涵(3)

三、愚公移山,需要科学的方法

1910年,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伍连德博士突然接到友人施肇基的邀请,请他前往中国东北,扑灭当时在东北开始蔓延的大瘟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工作,不亚于是让伍连德博士当移山的“愚公”。

当时的伍连德博士需要挖掉五座“大山”。第一座“大山”,瘟疫的传染途径。当时人们已经把这场瘟疫定性为鼠疫,并且想当然地认为鼠疫就是由老鼠传染给人的。基于这种认识,当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是灭鼠,从而忽视了对尸体的处理。那些感染过瘟疫的尸体先被置于屋外,后被拉到城外掩埋,全程没有采取任何隔离措施。人们也从没有想过,除了老鼠传染人外,还有其他传染途径。到了东北之后,伍连德博士敏锐地注意到瘟疫的传染途径这一问题。通过解剖一位日本籍女性患者的尸体,伍连德博士发现了人际传染这一途径。

第二座“大山”,对学术界权威的质疑。当时,学术界公认的细菌专家北里柴三郎坚持认为鼠疫是老鼠传染给人的,人和人之间没有传染鼠疫的可能。伍连德博士提出人际传染的说法,动摇了学术界的权威。想要挖掉这座“大山”,谈何容易!伍连德博士想方设法通过科学实验加以论证。

第三座“大山”,外交阻碍。为采取严格彻底的隔离措施,伍连德博士和施肇基一起纵横捭阖,用科学的方式反复游说沙俄、日本以及其他西方列强,劝说他们共同抗疫,并最终获得各方配合。在此基础上,先后挖掉了隔离“大山”和治疗“大山”,终于将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鼠疫全部扑灭。

一代学术大师梁启超曾高度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即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伍连德博士以他的努力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尊敬,获得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成为首个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以“东方巴斯德”自诩的北里柴三郎,由衷地把“鼠疫斗士”这个桂冠让给了伍连德。伍连德博士在鼠疫防治过程中挖掉五座“大山”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愚公移山”没有不惧艰难困苦的精神是不行的,但仅有那种精神又是不够的,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辅之,这才是理解“愚公移山”全面而准确的方式!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