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在于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智叟之所以被后人讥为“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衡量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唯一的标准就是能否因此事获得好处和利益。一言以蔽之,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小我!
优先考虑小我,是人之常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共同憧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众多学子的人生追求。而我国的革命先烈们却作出了与常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他们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深得“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所在。
看过罗广斌、杨益言所著的红色经典小说《红岩》的朋友想必还记得书中的一段对话。国民党特务头子徐鹏飞软硬兼施收买劝诱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许云峰投降失败,黔驴技穷地说出了一段话,“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见自己的胜利,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我不知道此时此地,许先生到了末日,又是何心情?”如果一般人听了徐鹏飞的这段话,可能会像智叟那样感到满腔惆怅,觉得虽然努力奋斗但却看不到成果,甚至有可能灰心动摇,但许云峰在听了徐鹏飞的话之后,大义凛然地回答,“这点,我完全可以奉告。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受尽旧社会的折磨、迫害,终于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回忆走过的道路,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满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对于许云峰的这段话,我相信,所有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们都会感到深深的震撼。在许云峰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在真实的历史中,像许云峰这样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血腥屠刀和金钱、美色等诱惑而凛然不屈的共产党人比比皆是。
夏明翰出身豪绅家庭,原本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但他在21岁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革命运动。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长沙马日事变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1927年6月,夏明翰受党派遣回湖南任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同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他参与发动秋收起义。1928年初,夏明翰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3月,被敌人逮捕。1928年3月20日,夏明翰英勇牺牲,年仅28岁。临刑前,当国民党反动派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夏明翰大义凛然,挥笔写下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和许云峰的事迹,感人肺腑。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壮丽无比的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都是有价值的,真正的革命者从不执着于亲眼看到胜利的到来,只要曾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奋斗过、努力过,作为小我就死而无憾!这种视死如归,在生死考验的重大关头毅然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令人钦佩,这也是像他们这样的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浩气长存、感人至今的重要原因!
202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世界的和平前赴后继,英勇牺牲,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留下名字。正是因为革命先辈“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才使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重温“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是回味历史,更是为了走好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新的长征路!
报告人 | 张志君
责编 | 范璧萱
校对 | 李天翼
审核 | 张一博、孙楠、叶其英
监审 | 李文鼐、刘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