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工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攀升,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更加稳固,工业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
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202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3.31万亿美元增加到5.63万亿美元,增长了70.4%,占世界的比重从19.0%提高到25.2%,提高了6.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从2.69万亿美元增加到4.78万亿美元,增长了77.7%,占世界的比重从22.2%提高到28.9%,提高了6.7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24年已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
第二,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一批规模优势突出、集聚集约效应明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优势产业集群。目前,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不少工业产品产量占比超过半壁江山。比如,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5.6万套,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第三,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持续提升。高铁装备、5G、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产业,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智能家居、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一大批产业处于“领跑”地位以及“并跑”阶段。而还处于“追赶”阶段的产业部门,不仅数量显著减少,其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也在持续收窄。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进展。
第一,产业基础支撑明显提高。自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来,尤其是2016年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年)》以来,我国的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明显提高,部分产业基础产品和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赶超跨越发展,极大推动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近年来,随着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等新技术加速渗透,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共享制造等新型制造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加速推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居等行业加快推广,协同研发制造在汽车、机械等制造领域快速兴起,工业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建材、冶金、家电、机械等工业行业。据统计,2024年,我国实现网络化协同企业占比达47.2%,开展服务型制造工业企业超过30%,开展个性化定制的企业为18.3%,分别比2015年提高20个、16.9个和13.9个百分点。
第三,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在政策引导下,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16.3%,比2023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三)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传统比较优势的减弱,产业发展动能的深度转换,创新成为驱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6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随着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重大技术创新多点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卡脖子”技术得以攻克,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中,目前至少已攻破了其中的29项关键技术。2024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比2012年的第20位提升了10个位次。
(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普遍加大了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明显加快,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加速形成,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不断拓宽。
第一,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加快构建。我国推出绿色制造工程,截至2025年1月,累计发布了九批绿色制造业名单,累计培育了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个,基本形成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工业体系。
第二,节能减排向纵深发展。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绿色设计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绿色运维技术、绿色回收处理与再制造技术、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推动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取得较大进展。2012—2024年,我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69立方米下降至25立方米,下降了63.8%;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等工业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也有大幅下降。
第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通过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培育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等系列创新举措,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使之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五)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各区域的实际出发,持续推出多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工业生产力布局,区域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区域产业布局持续优化。
第一,重点产业布局加快调整。我国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各地环境与资源容量情况,主动调整生产力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向更具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地区集聚,产业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不断增强。
第二,产业梯度转移体系加快构建。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分工协作不断深化,产业跨区域转移的结构和发展能级大幅度提升,协调联动、优势互补、沟通发展的新格局以及共建产业链、共创供应链、共享价值链、共筑创新链的区域产业合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