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文洋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拓全球共赢发展新空间(4)

(二)建设重点

1.以八项行动为指引

八项行动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引,聚焦互联互通、开放合作、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清晰行动框架。

第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中国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办好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第二,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积极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中国将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为全球数字贸易交流提供平台。

第三,开展务实合作。中国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投入,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并同各方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和人员安全保障。

第四,促进绿色发展。中国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

第五,推动科技创新。中国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同各方共建联合实验室,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第六,支持民间交往。中国积极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支持共建国家学生参与学习交流。

第七,建设廉洁之路。中国会同合作伙伴发布《“一带一路”廉洁建设成效与展望》,推出《“一带一路”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廉洁研究和培训。

第八,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加强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继续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以互联互通为主线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古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从陆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到海上的郑和下西洋,本质上就是一场跨越地域、联通文明的互联互通实践。古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丝绸、瓷器、香料等商品的跨区域流通,更促进了造纸术、指南针等技术的传播,成为人类历史上互利共赢的经典范例。如今,“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正是要借鉴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互利的内核,通过现代合作模式,解决当下全球发展中的“联通瓶颈”,比如部分地区基建滞后导致的物流不畅、各国政策差异造成的贸易壁垒、文化隔阂引发的合作信任不足等问题,最终实现“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标,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3.加强“三个统筹”

“三个统筹”避免单打独斗、顾此失彼,通过协调不同维度、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合作,让“一带一路”既稳扎基础又开拓新局,是对“以互联互通为主线”的进一步细化落地。

第一,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聚焦物的联通、制度的联通、人的联通,三者协同发展,解决联通不顺畅、不持久的问题。比如,中老铁路,建成了“硬联通”的铁路干线,通过“软联通”对接中老两国铁路运营标准,通过“心联通”开展铁路职业培训。

第二,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聚焦“大项目带动”与“民生实惠”的平衡,解决重规模轻民生、重短期轻长远的问题,让合作成果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

第三,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聚焦“守基础、开新局”,解决传统领域后劲不足、新兴领域衔接不够的问题,让“一带一路”合作既有“基本盘”又有“新动能”。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为例,建设中老铁路沿线的货运站点、中缅油气管道等,是双方合作的“基本盘”,保障了物资、能源的稳定流通。在中老铁路沿线建设5G基站、在东南亚国家建设光伏电站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为传统领域注入“新动能”。放弃传统领域,会失去合作的“稳定基础”;不拓展新兴领域,会错过发展的“新机遇”。两者统筹推进,既能守住合作的“基本盘”,又能抢占新兴领域的“制高点”,让“一带一路”合作始终保持活力。

4.重点推进共建机制建设

第一,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从实际合作场景来看,不同国家存在差异化发展规划,比如有的国家聚焦铁路建设,有的国家侧重港口开发,若各自推进、缺乏协同,易出现铁路通至边境却无法衔接、港口建成后缺乏配套运输网络等问题。要推动各国对接发展规划,通过共同协商明确合作方向、统一建设标准。以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为例,正是统筹规划线路走向、基础设施衔接方案,才避免了各自为政的困境,确保运输通道整体贯通、高效运转。

第二,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硬联通”指的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软联通”侧重政策规则与技术标准的联通,“心联通”聚焦民间交流与情感认同。三者若脱节,将影响合作实效。比如,中欧班列的建设,假使仅完成铁路线路的铺设,就有可能因各国通关规则不统一、检验标准不一致,使货物滞留在边境。同时,如果当地民众不了解中欧班列的实际益处,也有可能出现抵触心理。这一协调推进机制,正是通过同步规划、同步落实,实现三者协同发力,既让“硬联通”的成果切实服务民生,也让合作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第三,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当前全球产业链呈现环环相扣的特点,各国在链条中承担不同角色,任一环节受阻,均可能影响整个链条的稳定运转。要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实现互补协同。比如,东南亚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产品与原材料,中国具备加工制造能力,依托这一机制,可构建“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全球销售”的合作链条。这一机制,可以保障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与成品组装的衔接,即便面临外部风险,也能通过协同合作找到替代方案,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第四,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当前数字经济、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但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政策要求存在差异,若缺乏协同机制,易出现各自探索、缺乏统一框架的问题。比如,在数字贸易领域,有的国家对数据跨境流动设限严格,有的国家标准相对宽松,若无法达成共识,将制约数字贸易发展。要通过搭建协商平台,推动各国共同探讨数据安全、数字支付、绿色技术标准等关键问题,既促进技术成果共享,也减少因规则差异引发的合作摩擦。

第五,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重大基建工程还是小型民生项目,均需充足资金支持。若仅依赖单一资金来源,易面临资金压力,甚至影响项目进程。要通过拓宽资金渠道,构建“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国际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第六,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一带一路”项目分布于不同国家,易面临政策变动、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各类风险。要通过构建“国内部门+驻外机构+项目企业”的协同网络,实现风险提前预判、及时应对。

第七,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要聚焦保障“一带一路”海外项目安全与人员安全,通过在项目所在国建立安全联络点、与当地政府及警方建立协作关系,为项目推进与人员工作生活提供保障。

第八,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一带一路”开展了诸多惠民合作实践,如援建公路铁路、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等,但若相关成果未能进行有效传播,易产生认知偏差。要通过多元化渠道讲好合作故事,比如借助国际媒体报道项目实效,通过举办良渚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传递合作理念,制作短视频、纪录片直观呈现民生改善成果,让更多国家的民众理解“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本质,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第九,完善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确保“一带一路”合作廉洁规范推进,是维护合作公信力的关键。要明确廉洁原则,建立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切实维护“一带一路”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合作。

通过完善上述机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便有了稳固的制度支撑,从而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步推进,实现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