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
高质量发展是《建议》的重大主题,与“十四五”规划建议一脉相承,同时呈现诸多新要求与新观点。
(一)全面覆盖
高质量发展作为“十五五”规划的重大主题,在《建议》中得到全面体现,相关表述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具体而言,在体制机制层面,要“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在产业发展领域,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在提升宏观经济效能方面,要“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在财政政策领域,要“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一些具体的经济领域,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在人口发展及生产要素配置方面,要“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在安全保障领域,要“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议》一以贯之的重大主题,地位毋庸置疑。
(二)聚焦重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强化战略重点,核心在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为根基,以高水平科技和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支撑。为此,《建议》对未来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着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尤为重要的是,《建议》特别强调要“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这也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的相关重要论述明确提出的“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要求。只有抢占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们才能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重点突破。
(三)把握着力点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关键在于筑牢实体经济根基。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之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其基础性地位尤为关键。《建议》明确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要求,本质上是在强调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和支撑,如同骨架之于人体。因此,必须将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之“干”。在发展方向上,《建议》明确要求“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也就是相较于早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及后来的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已成为主导方向。因此,哪怕制造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所变化,但其产值持续增长,作为关键着力点的战略地位就从未动摇。这既是对全球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的积极回应,也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汲取国际经验教训的主动作为。唯有筑牢实体经济这一根基,高质量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四)提升发展目标
在发展目标上,《建议》也有新的提法。相较于“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议》明确将目标拓展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充分彰显发展自信与更高追求。其中,“航天强国”与“交通强国”为新增目标。交通强国建设基础雄厚,2025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将突破5万公里,位居全球之首。航天强国建设成就斐然,空间站常态化运行、载人航天任务高密度成功实施正是明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十五五”时期是推动载人登月工程的关键阶段。我国探月工程遵循“绕、落、回”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07-2009)与第二步(2010-2013)已圆满完成;2013年启动第三步至今,关键技术于2022年完成攻关,2023年正式宣布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2024年相关进展表明,各项工程正稳步推进,飞船、着陆器、航天服等均已按计划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载人登月目标正扎实迈进,航天强国建设拥有坚实支撑与明确路径。
(五)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这要求我们持续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打造强大而有韧性的国内市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激发活力的根本保障。在此方面,《建议》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比如,针对国有企业,强调“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国有企业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物质基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其发展壮大直接关乎制度优越性彰显、国家安全稳定和国家命脉掌控。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并着力提升其战略资源配置、原始技术创新、现代化治理、数字化应用及国际品牌影响力等核心能力。针对民营经济,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需提供更高水平保障,如“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深刻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贡献,是落实这一更高要求的思想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为将“有效保护”从政策宣示转化为制度实践提供了法治保障。综上,《建议》将高质量发展目标系统贯穿于体制机制、战略重点、发展主体等各方面,充分体现了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系统思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