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城到边塞,从润物细无声的早春细雨到奇幻壮丽的八月飞雪,这些美好意象都出自于诗。千年前的场景现已成为遗址,是诗定格了当时的情境,传诸后世。...[详细] 时间:2022-04-02 14:58 查看:451次 标签:诗文字遗址意境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详细] 时间:2022-03-31 13:34 查看:626次 标签:思政课教师教育体系优秀文化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详细] 时间:2022-03-29 13:50 查看:778次 标签:历史主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详细] 时间:2022-03-28 15:17 查看:841次 标签:习近平重要讲话文艺工作座谈会《巨人传》文艺创作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既出于现实需要,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依据和基础。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看。...[详细] 时间:2022-02-14 15:33 查看:343次 标签:王卫平历史文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无论耆老之会对唐宋“九老品题”的仿效、阳明讲会调和二程洛学与王学及建构伊洛学统的努力,还是对地方先贤和文化符号的崇祀与发掘,都能使人感受到传统的无处不在,以及其对当地士人行为方式、儒学嬗变与地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详细] 时间:2022-02-14 15:31 查看:265次 标签:户华为明代文化传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虽不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主张,但它应是孔子“中庸”的最终指向。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宇宙秩序的向往,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之基,是儒家的格物穷理之源,是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之据。源于儒家之“道”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价值,是动力,是道路,是儒...[详细] 时间:2022-02-14 14:57 查看:346次 标签:刘静芳刘曦儒家哲学根本精神
在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是不可缺失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心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并就此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我们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将其与城乡发展更好融合指明了方向。...[详细] 时间:2021-12-30 14:42 查看:371次 标签: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文化根脉历史遗存
在西周,全社会按照亲亲尊尊的原则,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政治权力是世袭的,这就叫“大人世及以为礼”。在汉代,主要以察举制度选拔官吏,之后就是九品中正制。统治阶级在实行这些制度时,并非否定选贤举能,但政治权力却主要在贵族阶层中分配,人所熟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详细] 时间:2021-10-25 16:43 查看:1525次 标签:顾春科举制士大夫
《康熙字典》于清朝康熙年间编纂而成,因此名叫《康熙字典》,该字典由张玉书、陈廷敬两位负责,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后经历了6年,对传承我国汉字文化、推动字典...[详细] 时间:2021-10-25 16:37 查看:868次 标签:尹传政《康熙字典》文化传承
央视制作并播出的6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制作精良,观后有令人欲罢不能、意犹未尽之感。众所周知,苏东坡以其无与伦比的天才创造和人格魅力,成为一个跨越时代、种族和地域的文化存在。千百年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带着尊崇与热爱评议与追怀这位集作家、画家、书法家、政...[详细] 时间:2021-10-25 16:28 查看:405次 标签:李安书院文化协同创新
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不过,前几年,有人撰文指出,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很可能出于后人修改,并非李白原作。文章是揣测之辞,但标题却是肯定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李白诗句》。此论一出,网上迅...[详细] 时间:2021-10-25 15:29 查看:444次 标签:王瑞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人日思归》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名作: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详细] 时间:2021-10-25 15:27 查看:344次 标签:邓芳《人日思归》诗歌
辛弃疾的词在宋代词坛和整个中国词史上均堪称高峰。他的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几乎为各种诗词选本所青睐,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详细] 时间:2021-10-25 15:24 查看:374次 标签:钱念孙辛弃疾《水龙吟》
晚清时期,沉寂两百余年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重新为经世致用的士人群体所推崇。在这样的氛围中,自青年时代起,张謇就开始接触、研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及《王船山遗书》。在张謇的论述中,多次提及顾、黄、王三人,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之久。可以说,张...[详细] 时间:2021-10-25 14:45 查看:411次 标签:梁林军清初三大思想家张謇
学生常问:儒家何以兴盛?我回答:“有经学教材,是儒家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经学,即儒家学派在经典的诠释中,注入了自己的学说、思想,为己所用的学问。...[详细] 时间:2021-10-25 14:42 查看:376次 标签:边家珍徐瑛子《诗经》《毛诗传笺》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1946年至1947年间东北土地改革为背景,叙述了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斗争恶霸地主韩老六,进行土地改革的全过程。...[详细] 时间:2021-09-09 09:15 查看:451次 标签:农村土地改革文学创作《暴风骤雨》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种人事制度,延续时间之漫长、在国内外影响之巨大,能与科举制度相比。科举取士制度,起源于隋,自隋唐至明清,行用了1300年之久,承担起为中国官僚政府源源不断输送管理人才的使命与责任。...[详细] 时间:2021-08-09 10:59 查看:454次 标签:科举世界文明中国古代社会
近来三星堆遗址又“火”了!在这一轮考古挖掘中,新发现的6个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其中一件黄金面具体量非常大,有可能成为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大黄金面具和最重金器。一时间网上热议不断,甚至有媒体将三星堆称为“热搜顶流”。...[详细] 时间:2021-03-30 16:00 查看:318次 标签:王学斌三星堆中华文明
潘梓年与艾思奇、李达等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道,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普及、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详细] 时间:2021-03-15 09:14 查看:1079次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潘梓年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