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工作,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难关200多项,包括为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国际项目攻坚;精心培育优秀航天技能人才,带出一支由50名技能大师组成的技术班...[详细] 时间:2022-07-25 13:57 查看:4次 标签:高凤林火箭焊接航天事业
欧阳自远,1935年生于江西吉安,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陨石学和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曾推动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指导制定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详细] 时间:2022-07-25 13:47 查看:4次 标签:探月工程科学家欧阳自远
作为祖国最西部的城市,喀什在接收卫星数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西部民用卫星数据获取的空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通信卫星,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多颗卫星数据首轨接收任务和在轨测试任务,都有喀什站的身影。...[详细] 时间:2022-07-25 13:40 查看:6次 标签:王建平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卫星数据
在获得“七一勋章”后,陆元九说出他的期待:“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在党的旗帜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详细] 时间:2022-07-25 13:35 查看:10次 标签:陆元九航天事业航天科技工作者
导弹与航天型号的研制,技术复杂,参与人多,涉及面宽,协调性强,因此组织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钱学森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强调按系统分层次,把各个环节严密地组织起来。钱学森强调总体和系统工程的思想,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详细] 时间:2022-07-25 11:22 查看:13次 标签: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八年四弹”发展规划
崔蕴,1961年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总装事业部总体装配工,特级技师。三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部分重点型号产品的装配工作,先后四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995年被院授予型号研制一等奖,1997年被评为院十佳优秀工人,201...[详细] 时间:2022-07-25 11:02 查看:12次 标签:崔蕴航天火箭
卫星测控,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领域。当火箭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能否正常运转并按计划完成使命,完全依赖于地面观测系统对其实施长时间的跟踪、测量、计算、预报和控制,这一系列工作即为卫星测控。...[详细] 时间:2022-07-25 10:59 查看:15次 标签:李济生卫星测控航天科技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荣获“共和国勋章”。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详细] 时间:2022-07-22 16:57 查看:25次 标签:孙家栋中国航天卫星
八字胡、戴眼镜、小个头、一身工服……南仁东的塑像,伫立在贵州大窝凼,凝望远方。2017年9月,原“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罹患肺癌去世。走前,他实现了奋斗一生的梦想——建一台世界最大最强的射电望远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详细] 时间:2022-07-22 16:44 查看:11次 标签:南仁东“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茫茫太空中圆满完成对接。这场堪称完美的“太空之吻”轰动世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特级技师王曙群,作为国内唯一一个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就是练就太空“搭积木”绝活的“航天工匠”。前不久,...[详细] 时间:2022-07-22 16:13 查看:15次 标签:航天工匠王曙群载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