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
那么,我们怎么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怎么提高我们的心理免疫呢?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观念。心理学里头的自我观念,也称为自我概念,实际上是内心深处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接纳程度,即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评价特别重要,你如果说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那做什么事情就很有干劲,如果说自己是一个失败者,那可能就干什么都不情愿。所以说人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非常重要,自我接纳程度越高的人,心理越健康,自我接纳度越低的人,心理越不健康。我们除了接纳优点、接纳长处,还要善于接纳缺点,接纳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举个例子,比如说我问你们,“你是一个成功的人吗?”你们怎么回答?很少有人说我是成功的人,为什么?大部分人把成功的标准定得非常高。什么叫成功的人?有人觉得我现在只是一个处级干部,或者我只是什么什么,我不成功,他可能觉得局级干部是成功的;有人认为自己年薪只有5万,是不成功的,什么时候我年薪到20万,我就成功了;有人认为自己现在住70平米的房子是不成功的,什么时候住上300平米的豪宅就是成功了,等等。会有很多这种不切实际的概念,来影响人们的自我认知。
什么叫成功啊?成功在于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实际上,成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成功是指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假设我今天在这里讲课,晚上回家,我给我先生做饭,色香味俱佳,一盘菜端上来,大家吃得特高兴,我觉得这就是成功。成功在于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手头的每一件事情,用心去过好每一天,这就叫成功。所以,良好的自我观念在于自我接纳。再问一下大家,“你喜欢自己吗”?有人说喜欢。你喜欢自己的什么?大家可能会说,我喜欢我的性格,我喜欢我的工作,我喜欢我的朋友,喜欢我的兴趣,喜欢我的家庭,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尤其对女士,你喜欢自己的身材和容貌吗?很多人会说不喜欢。这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从内心深处愿意接纳美好的东西,排斥自己认为不完美的东西,那么这种排斥的东西越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越低。要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就要愉悦地接纳自己的缺点。比如说,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会让我的学生做一个试验,这个试验我把它命名为照镜子试验,就是让学生第二次上课每人带一面镜子,下次上课之前,让所有学生把镜子掏出来,看看自己的脸,告诉我,从镜子里面看到了什么?照镜子的时候你是越照越高兴,还是越照越不高兴?你是越看越满意,还是越看越不满意?很多人告诉我说,越看越不高兴,越照越不满意,就像我的学生,都20来岁,风华正茂,却都对自己不满意,有的说“老师老师,我看见了我的雀斑”,有的则说,“老师,我的眼睛怎么那么小”,“老师,我的牙齿怎么那么黑”,“老师,我的头发怎么那么枯黄”?等等。其中有一个同学照着照着,竟然说:“有什么好看,难看死了”,“啪”把镜子盖在桌上生闷气。后来我就说,“同学们,你们刚才的回答太让我失望了,净是负面的评价,难道就没有点正面的评价吗?我现在要求每一个同学把镜子拿起来,不许说负面的评价,只能说正面的评价。”这些学生拿起来镜子又仔细照了照,“老师,我这眉毛长得还不错啊”,“老师,我这耳朵还行”,“老师,其实我觉得我笑起来的时候挺好看的”。学生这才发现自己的优点,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习惯于否定自己,不习惯于欣赏自己,更不习惯于接纳自己,会把别人所不在乎的缺点放大。一个人会在内心深处追求完美,内心深处会去排斥你认为不完美的东西。
那么,为了要有良好的自我观念,我们要做什么呢?首先,就是我们内心深处要能够悦纳自己,要接纳自己的缺点,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任何一个人都有缺陷,我们要去接纳这种不完美。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大自然物种万千,但是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人作为个体,和明星影星相比,你可能长得不漂亮,身材不够苗条,但是你要记住,在全世界60亿人口当中,你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中国13亿人口当中,你也是独一无二的,你不仅有独一无二的外表、独一无二的个性,还有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这种独一无二在今年,在你们30岁、,40岁的时候独一无二,将来到50岁、60岁、80岁,甚至是100岁的时候仍然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每一个人生存的价值。送给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做“人必先自爱,然后人爱之”。一个人首先要接纳自己,要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挑自己的毛病,一天到晚看自己不顺眼,他也会挑别人的毛病,也会看别人不顺眼,只有一个内心快乐的人,才会给别人带来快乐。如果一个人内心深处斗争特别厉害,自我矛盾冲突厉害,一定会在人际关系、在工作各方面表现出来,他心里不平衡,“我不好受,我就不能让你好受”。他会制造很多事端来折磨别人,在同事关系、夫妻关系里面都是这样。大家看《中国式离婚》里面林小枫后来怎么折腾宋建平的?林小枫自己不痛快,不痛快他就折腾宋建平,无中生有,捏造出第三者,一天到晚折腾他。所以大家要“人必先自爱,然后人爱之”,如果你自己都讨厌自己,别人怎么会喜欢你呢?第二句话叫“人必先自助,然后人助之”。一个人面临了困难,面临一种窘境,一定要想方设法自救,想方设法改变,别人才会帮助你,如果你自己都不改变,自己都不动,别人没法帮助你,所以说要靠自己的力量,必先自助然后人助之。第三句话是“人必先自信,然后人信之”。一个人要培养对自己的自信,别人才会相信你,一个人对自己不自信,你怎么去赢得他人对你的信任呢?这是培养积极健康心态的第一个方面,即大家要有良好的自我观念,内心深处要充分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当然,我们不是说自恋,自恋是指认为自己什么都好,没有任何缺点,那也是一种心理疾病。而自我接纳是指自己明白自己的缺点在哪儿,但是自己能接纳它,这是一种理性。
其次,培养积极心态,善于自我激励。这要从两个方面的含义来理解。第一个是知识的激励。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理念是终生教育的理念,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以往理解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以往学习是为了拿一个好文凭,找一份好工作,现在我们再谈学习,是为了自我完善,这种完善是一生的计划。第二个是情绪的积累,一个人的情绪好像一台发动机,不可能永远高速地运转,有时候转转就没油了,它需要你加油,转转转,你可能情绪就低落了,低落的时候怎么办?在低落的时候,你要善于去激励自己。有时候我们会为很多事情所烦恼,所以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分成三大块,第一块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对于过去的事情要让它过去,不要再去想,不要去后悔,不要去埋怨,不是去指责;未来的事情也不要想太多,未来的很多东西是预料不到的,也无法去想它。我们要把时间、所有的精力放在手头要干的事情上,全力以赴把它做好。
其三,是要保持乐观情绪。快乐使人健康,快乐使人长寿,这是勿庸置疑的道理。美国心理学界经过长达10年的时间,对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快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感受。但是谁最快乐,什么样的人快乐?这是不确定的。快乐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它和种族、年龄、职业地位以及个人占有的财富没有内在的联系,它就是一种主观感受。你说钱多了快乐吗?不一定。有人调查过,说如果一个抑郁型个性的人,他很穷,很贫困,有一天,突然中了五百万彩票大奖,他当时确实会快乐,但是这个快乐的持续时间最多半年,半年以后,他又陷入抑郁当中。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快乐是一种主观评价,快乐属于每个人自己。也就是说,每个人掌管自己快乐的钥匙,不在于你的外界因素怎么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乐观主义者往往会有比较好的免疫力,当一个人感觉到愉快的时候,脑内就分泌出有利于缓和精神紧张的物质,人的免疫力就提高了;当一个人感觉不痛快的时候,这个物质就分泌不出来,人的免疫力就降低了。有人研究过15000名胃病患者,发现4/5的人是由于心理原因而得的胃病。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要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他认为,以前的心理学老帮助病人,其实心理学应该关注健康人群,这是更广泛的,心理学要使健康人群的幸福指数、快乐指数提高。塞利格曼测试了70个心脏病人,17个被测试为最悲观的病人中有16个没有经受住第二次心脏病发作而去世,而19个被测试为最乐观的人当中,只有1个人被第二次心脏病的发作夺去了生命。大家可以看出来,态度乐观可以有效地去抵御疾病。
其四,是要心存感激。心存感激是指我们对所拥有的东西,对所处的环境要有一种心存感激的心态。前两年,我到浙江台州去给培训班讲课,这个培训班名字非常有意思,叫“中共台州市委领导干部配偶廉政建设学习班”。培训班第一个活动是组织学习班的学员到监狱参观,由她们丈夫的原上司,已经沦为阶下囚的现身说法,声泪俱下地给她们做报告:你们好好听着,千万别走我的老路,我今天什么都没有了,家产全部被抄没了,妻子改嫁,儿子改姓,自己被判了刑,如果有可能重来,我一定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我不会选择这条路。然后回到课堂上,由我给她们讲课。在讲课当中我就运用半杯水的例子,说在座的都是第一夫人,县长的太太、县委书记的太太、局长的太太、厅长的太太,你们在当地已经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你们已经拥有了很多,你们已经拥有了半杯水,甚至大半杯水。如果你们每一个人能对这半杯水心存感激,那半杯水就总是有,但是如果你不平衡了,说我怎么才半杯水啊?她怎么两杯水啊?她怎么五杯水啊?你就会越来越不平衡,到最后你是覆水无收,一滴水也没有,所以要对我们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激。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什么也没有,赤条条的,到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这些东西足以让我们心存感激。如果我们能用心存感激的心态面对每一天,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原本是非常美好的。
最后,送给大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第一,有充分的安全感;第二,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第三,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第四,与现实环境要保持接触;第五,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第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第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八,适度的情绪发泄和控制;第九,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个性;第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根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报告人系中华女子学院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