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王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2)

怎么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3个28年。

第一个28年,是1921到1949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应该说,这个28年历史是辉煌的,成就是巨大的,最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第二个28年,是1950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这是曲折发展的28年,头8年搞得生机勃勃,成就巨大;中间有10年比较曲折,主要是“左”。这10年就是“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出现了大的曲折。有人说,是不是那段搞得也不错、也挺好?我觉得很难这么说。我上山下乡,从北京销了户口就走了,在北大荒睡了十年的土炕,一个月32块钱的工资,早起睡晚,非常辛苦。那时候不光我们是这样,农民也很困难。后来,我在农村当了老师,当时一个八口人的农民家庭才挣32块,平均一个人才四块钱,过日子就这么艰难。

第三个28年,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这28年是改革开放的28年,当然有些问题也比较突出。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成就突出、变化突出。你到北京走走,看看大家的衣食住行,会知道变化有多大。可以说,变化是主流的,成就是巨大的。

我们把现在研究的东西放到这三个28年中,从大的背景上来看,这样就会比较清楚一些。头一个28年,是艰苦奋斗、武装斗争的28年。第二个28年,曲曲折折,走了好多弯路。改革开放的28年,我们基本上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子。比如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说框架有了,但怎么把社会主义坚持下来,还是在探索的问题,还是在解决之中的问题。我基本上有这么一个判断:改革开放和经济起飞、现代化起飞是同步的,经济起飞大概会持续40年左右的时间,就是说,从1978年以后这个势头大概维持到2020年前后。北京的变迁并不是老这么变,原来也没变化这么快,另外也不可能老这么变下去。老不停地变下去,能消停吗?这不可能。实际上,变化有一个关键期,这就跟坐飞机一样,从北京到上海,或者到美国,平着飞是一个大的部分,但是有个起飞的过程,有那么两三分钟,头翘起来了,一下子飞到高空了。现代化也有这么一个过程,经过准备以后,会突然提速,经济以5%到10%的速度加速发展,一下子突破临界点,突破传统的古代社会,一下达到现代的工业社会,或者是更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根据国际上的特点,起飞期一般在十年左右。东亚把这个起飞期延长到20年左右。日本、新加坡他们慢慢把起飞期延长到20年左右。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距大,我觉得中国可能创造一个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使这个起飞期延长到40年左右,经济发展速度在5%以上。

请注意观察,如果经济发展不超过10%,鸡蛋、菜、农产品的价格不会发生大的波动;如果一超过10%,就会连带反映了。这实际上是发了一个信号:经济发展速度有点儿过热了。但不能说,整个经济都过热了,整个都是泡沫了,我不赞成这样的判断。我也不赞成另一种判断:没事儿,一点儿没过热的问题,一点儿没泡沫,这同样是缺乏分析的!我认为,过热有苗头,泡沫有存在,但这不是本质,不能说整个中国经济就是泡沫了。因为大势还是好的,只是大势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过热的苗头,出现了一些泡沫的现象。

中国的现代化起飞期可能会到2020年前后。起飞期头十年主要是解决了转轨,开始活起来,克服僵化模式,上世纪80年代,其实当时的经济并没有发展。第二个十年就是90年代,提出搞市场经济。这个时候比较明显的是经济加速,体现在人们的工资单上,家里开始富起来了。第三个十年我认为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协调一些。最后十年,就是2010年到2020年前后,要发展得更完善一些,政治上的问题、民主的问题、文化发展的问题,逐渐会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当然,也包括中西部比较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会更协调一些。从这个高度来看,应该说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实际上是想解决我们改革开放头20年中存在的问题,想发展得更好、更全面、更协调一些。我认为,这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开放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人说,这表明中国改革改过头了,以后不改革不开放了。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这表明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深化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现代化持续起飞的新阶段。我想,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最大的意义在这个地方。

当然,这里面有个理论问题,大家不做这个工作,也不会仔细分析这个问题,就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到底什么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认为它是统筹全局的指导思想,是主要的,和谐社会是从属于科学发展观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种意见认为,邓小平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江泽民这些年提出了市场经济论,现在新的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谐社会论,这是他们独特的建树。如果问我个人什么看法,我觉得这两个东西是相互联系的,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像椭圆形的两个焦点。科学发展观应该说是一个统摄全局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发展道路的问题。和谐社会是一个目标的问题,指出我们发展到哪里去,指出要解决突出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就是,贫富分化、两极分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估计,在十七大上这两个方面可能会是我们指导思想上最突出的,会是一个比较基调的东西。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看,它们的科学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怎样去理解它呢?当然,这里牵扯到一个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呢?

现在,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认为,什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这些都是老话,没什么了不起,也没什么新意。估计老祖宗也讲了,马克思也讲了,列宁也讲,毛泽东都讲过,现在又讲一讲,其实没什么。另一种看法认为,这种东西新得很,是另起炉灶,和老祖宗的都是不一样的,和马克思主义不一样,和列宁主义也不一样,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提法也不一样,是另搞出的一套东西。

这两种看法对不对呢?实际上,这两种看法都是比较偏颇的。我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理解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时候,还是要从两重性上理解。一方面,我们理解它们和活的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的理论传统究竟有什么渊源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清楚,在新形势下它们有哪些创新?有哪些变化?

所以,在理解这个问题时,我提了这么一个观点:科学发展观或者和谐社会实际上有三个源头。第一个源头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有些人认为是不是我们搞不下去了,只好把西方思想搬进来就完了,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我们搞了这么多年,还是要首先开掘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最初的源头还是马克思本身的思想。马克思本身的思想中包含着这些东西,我们过去研究不够。比如资本主义危机问题,马克思当年研究的两个东西比较突出,一个是经济危机,一个是生态危机。现在,我们的经济学只研究经济危机。马克思的确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他注意到了生态危机。这方面也有些文献,比如恩格斯1844到1845年写成一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就到英国的棚户区、贫民区到处走访,把那些人困难的情况、环境的恶劣都写下来了。马克思1844年写的手稿里也有这个思想。在《资本论》中既讲了经济危机,实际上也点到了一些生态危机的问题。比如《资本论》首卷中,他讲了土地问题。他说资本主义制度对土地进行野蛮地掠夺,造成土地枯竭,破坏土地的自然力。资本主义在早期开发过程中,这个问题特别突出。他说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这是十分荒谬的。他说,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马克思反对对土地进行野蛮地掠夺、掠夺式地开发。

也就是说,从整个历史来看,不能因为你这个人,就对土地有了最终的决定权、完全的私有权,他甚至认为你这个民族、你这个国家都不能说对土地有了什么,因为这是一个人类的问题。这是马克思的观点。当然,马克思那时候的情况和咱们现在的国情有点距离。那怎么办呢?甭管土地有什么样的所有权,你都得像好家长那样,把它改良好了,保护好了,往下传。现在咱们开发过度、野蛮开发,给后代人已经造成自然惩罚了,什么酸雨啊、水灾啊。

实际上在思想史上,谁最早特别突出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呢?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在书信中提出,恩格斯加以发挥,写成一个手稿,就是《自然辩证法》,当时没有发表。恩格斯这个思想实际上从马克思那里来。马克思说,主要证据在于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出最初的产品,并且使气候恶化,土地荒芜后温度升高,以及气候的干燥似乎是耕种的后果,以夺得水分的集聚中心和储存期。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北坡得到精心培育的棕树林滥用精光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区域里的山区畜牧业的根基挖掉,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因此,我们必须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统治者征服奴役一个民族那样,绝不能认为我们是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骨、肉、脑都属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其中的。所以,马克思本身的思想被我们发掘出来了,我们过去没太注意。因此,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那儿可以发掘出好思想的源头活水。另外,对列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可以做一些发掘。

当然,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要借鉴国际上一些新的思潮。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出现了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论。这些提法跟国际上都是比较相通的,也确实比较直接。这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这些东西。最近联合国发表了气候变化的一些文件,好像中国反应很快,甚至比美国反应快,实际上这也反映出我们比较重视这个东西。

我还认为,我们研究可持续发展观的时候,不要忽略中华民族的智慧,要把中华智慧、中国古典哲学的东西发掘出来。我花了好多的时间研究中华文明论,黑龙江出版社还出版了《中华文明论》的三卷本。咱们过去老讲,上下五千年是中华文明。我对上下五千年做了新的解释,上一个五千年,下一个五千年。上一个五千年就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五千年,因为文明都是从农业文明开始,农业和城市商业起源过程有5千年。下一个五千年,中华最初的文明、国家形成以后,又一个五千年。这样,历史持续了将近1万年,可以说,中华文明万岁。

再有,世界历史上其他的文明都有了终端。我们一般讲四个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我自己做过一些研究后,认为六大原创文明,除了这四家,还有古希腊爱琴海和中南美洲咱们平常讲的玛雅文明。当然,中南美洲文明到底从哪里来,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之谜,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带过去的,商代或者什么年代从白令海峡那地方过去的,这也是有可能的。这六大原创文明有什么特点呢?其他的文明都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就是他的人种、语言、文字、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断裂。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的印度,根本不是原来的印度文明;现在的希腊也并不是最初的希腊古典文明;现在的伊拉克那伙人并不见得就是当年开创两河流域最初文明的那些人。唯有一个没有变,就是我们中华文明,人种、文字、文化,都没有发生重大的断裂。中华文明就是多元一体、综合创新、连续进化、万年不变的发展模式,就是起源五千年,发展五千年,大概1万年左右连续发展的过程。

这样,我们中华文明就有一个怎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怎么让它发展下去?有一套智慧在里面,所以我们要去发掘。我们讲和谐社会、小康,这些东西实际上都和中华民族有关系。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概念来表示生态的思想,老同志可能知道,就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西方哲学强调人和自然是主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一个是主要的,一个是对象,我克服你,我征服你,我把你改造了。但是,中国哲学不强调这个东西,中国哲学实际上强调人和自然是一种整体的关系。在某种情况下,人是自然的孩子,是自然衍生出人类,是母子关系,是天人合一的主体关系,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我有时候讲能不能把这个东西发掘出来,这样我们就能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有一些更好的理解。

我今天就讲到这儿吧,谢谢各位!

(报告人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