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鲁洪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和谐社会(2)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

那么,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什么样的社会体制决定的什么样的文化。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宗法等级奴隶制这样的一种社会性质。所谓宗法,就是按照血缘关系区分尊卑贵贱,这样的一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从终极目的来说,实际上是政治目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鲜明的特点。文史哲不分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政治服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明确说,他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希望通过有选择的记述历史,能像诸子百家一样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观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资助于政治,以通史为鉴,通过关照历史来增强自己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方法。文学是要师言志,要文以载道。因此,一切都指向政治。哲学和政治紧密结合,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征。

西方的哲学主要在真善美,关于善的问题的解决和文化探讨,主要通过宗教来解决。而中国是通过哲学来解决,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宗教在目的上有着相似之处。西方学者称儒家为儒教,就是因为儒家的主要内容是面对现实和人生,解决人性的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诸子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想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诸子百家处于社会动荡变革期,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权力的再分配。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变革更多的通过战争来完成。所以,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普遍感到不满。因此,这些学者站在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形成了诸子百家。比较重要的是《易经》,西周初期就出现了。根据孔子的研究,《易经》的作者应该是周文王。中国传统上认为《易经》的作者是周文王,往前追溯到伏羲,不过最终的卦辞、爻辞应该是周文王创作的。商纣王晚期非常荒淫残暴,历史记载,周文王只是皱皱眉头唉了一声,商纣王就把他抓起来关在牢里。这失去自由的七年,文王思考一个问题:在君主一人治理天下、一人说了算的情况下,国家能不能治理好?关键是什么决定的?他认为,决定于君主的道德。

孔子对占卜、祭祀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更多的是务实精神。但是他最佩服周文王,因为文王的《易经》整体上充满了一种忧患意识。表面是借助天预测未来,实际上希望未来是美好的。孔子非常赞赏这样一种认真的忧患意识。《周易》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乾是《周易》64卦的第一卦,上乾、下乾、六个阳爻是讲为君之道。六个阳爻是六条龙。各正性命,六条龙的本性命运别偏离天意,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发展。保和太和,达到保全、聚合、天下、太和的效果。天下太和就是天下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矛盾、冲突,人和自然的矛盾自然无法改变,尤其当时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如果涝、旱,大家都没饭吃。人和社会的矛盾,体现于社会的发展不能和个人利益完全保持一致。人和人之间存在矛盾。人和自身也有矛盾冲突,就是自己的欲望和现在客观实际所能实现欲望能力之间的冲突。你要想改变,就应该由天来告诉你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方式。《易经》最终根据天意来调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达到饱和、太和、天人和谐、人与人和谐、自己的欲望与现在的努力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所以,和谐社会深得人心。但是斗争哲学对我们影响至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强调,不仅人与人之间需要斗争,就是家庭内部也需要这种精神。儿子举报父亲,妻子举报丈夫,说梦话的时候都得小心。高度紧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还叫什么和谐?

人和社会的矛盾在古代体现在子继承制给人们的欲望实现所造成的阻碍。几千年前,在宗法等级奴隶制的背景之下是子继承制,平民百姓想翻身,想介入进去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选贤与能,实际上是对当时的第一长子继承制的一种改良,也就是对第一长子继承制这种人事干部选拔制度的否定。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始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重要课题。过去对科举考试更多的是批判,但是如果没有科举制度,平民百姓、弱势群体是没有任何机会翻身的。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