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6)

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和传统的社会保障有哪些区别呢?基础整合制度里包括好多内容,就业、住房、社会服务、教育、甚至环境都包括进去。传统制度是消极保护的政策,而基础整合是社会积极负责的制度,它把医病变成追寻健康,匮乏变成自主,教育变成终身学习,谋生变成自我发挥,通过发展公共服务来帮助脱贫。在制度的功能上,传统是再分配为基点,而基础整合是希望开拓新资源,发挥非经济资源的社会效益;传统是单向制度的综合,而基础整合是跨越式的整合,它包括横向、社区、政府、还有机制的整合等等。

基础整合社会保障的资源机构有资金、服务、设施、环境和社会性支持等等各方面。它的资金维持基本的住行、就业和养老的资金。服务包括老人的服务,比如养老机构的服务、居家老人的服务、社区老人照顾中心的服务、社区老人活动中心的服务;健康和医疗里,有社区门诊医疗服务、疾病预防的服务、大病医疗的服务,还有妇女青少年服务、失业残疾人群体服务等等;设施里有住房、医疗、教育、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的保障包括机会的保障;社会性的技术支持,包括社会基础性的活动,这是专业性、职业化的,还有社区休闲活动,这是非专业性、非社会化的。

这样一个资源结构,让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今天所做的社会保障其实是今后这样大的宏观的、整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什么叫社会保障?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以往不了解,不知道这些对象都是跟我们的工作有关系的。老人服务的那些内容别以为那是民政局做的,那一项就是街道做的,都跟我们没关。我们要把社会保障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仅有资金保障,还要有服务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对社会所有的问题,所有的事情都以一种探索的眼光去看待。看看社会出现什么新的信息,将这些信息收集回来再进行整理,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提高。

下面讲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的主体。毫无疑义,第一主体是政府,当然还有企业,不过,最容易忽视的是非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的类型很多:社团、基金会、老人院、学校、医院,特别是现在政府事业机构在转制过程当中,他们未来有相当大的部分会转制成非赢利组织。

特别是民办的老人院、学校、医院,可以成企业,也可以登记成非赢利机构,现在的法人类型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它们不是企业,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总之,非赢利组织在中国要大大的发展。

今后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三大部门鼎立的社会:政府部门、企业部门、非赢利部门。它们形成新的社会结构三角形。这三大部门要协同,才能够共建和谐社会。2005年的11月20―21号,在北京召开中华慈善大会,其中的第一个论坛的题目就叫“企业、政府、民间组织协同共建和谐社会”。这个大会表明了什么样的信号?或者表现了什么象征意义呢?这就是《十一五规划建议》34条里面写的,叫做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互助活动。这就是说,中央政府已经明明白白把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四大构成之一了。四大构成的第一块是社会保险;第二块是社会福利,民间非赢利组织所做的服务大量在这一块;第三是社会救助;第四块是慈善事业,不仅民间非赢利组织在做,还有企业现在也在搞企业慈善。

社会保障的主体结构中,还应该包括个人与家庭。因为任何保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个人和家庭。要保障我们每个人能够过满意的生活,保障当我们遇到风险的时候能够得到应有的社会救助、社会的支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支持、非赢利组织的支持。所以,社会保障不能以制度为本,一定要以人为本。我们做工作如果忘掉以人为本,只是跟机械的制度较劲的话,那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我们讲过了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资源的主体结构,一政府、二企业、三个人家庭、四非赢利组织,我们来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首先来看政府干什么?是决策、执行和监督。政府要求企业缴税,如保险税;对个人也要求缴税,还要求缴费,就是每个人得从工资里把你的养老金扣出来。对非赢利组织给他政策指导和规范,要求把服务做好。

企业是政府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企业与企业要组成行业协会;个人和家庭在企业里头打工,也要给企业缴纳保险费;企业与非赢利组织要协同发展。

个人家庭希望政府给予就业支持、社会保护、公共服务;个人对企业的要求是公司福利,个人对家庭本身就是合作;个人对非赢利组织要求实现人文追求,不光是精神追求,同时也要有社会保护、公共服务。

非赢利组织现在主要是承担服务的生产,要求政府有政策对服务的生产加以保护;非赢利组织要求企业也得伸一把手,也得做公益,也得捐款;非赢利组织和社区要求个人和家庭也应该做志愿者,要做志愿服务、慈善捐赠,非赢利组织对非赢利组织的要求是自治。

简单给大家讲一个例子。上海的小城镇保险是一个新创的制度,最简单的说法叫做“24+X”,“24”的意思就是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60%的24%作为企业所有的保险的基础缴费率。原来是61%,现在压到不足15%。“24”是基础的部分,发展那部分叫做X。到底怎么发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样一来,基础缴费率大为降低,缴费水平也大大降低。企业觉得交这点钱太应该了,政府也不用成天追着企业屁股后面要钱。对政府来讲,政府的责任是立法强制、财政托底,保证兑现,这24如果再交不出来,政府就难给贴补了。当然,退休后的享用水平也得下降。如何保障职工生活大体不下降呢?这就要用到“X”。“X”的意思主要是由企业和个人自由选择保险项目和保险费用。只要基础降低了,就留出空间来做自己的选择。“X”的部分大行其道,需要建立规范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政府的监管,用立法和行政的手段来进行有力的监管。

新加坡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他们按照政府的要求,建立了综合的个人账户,这个账户的资金你可以买房子,当你不需要房子的时候,房子就可以变卖,变成你的养老金,这是一种很灵活的变化。这样灵活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养老保险不是很简单的储蓄,而是在你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不停的积累个人资产,等到你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你的个人资产通过转换就可以变成养老金。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积累个人的资产,让自己有更好的能力来抵御未来的风险,那么,没有这种能力的人相对就少,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负担就减轻。

至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大体叫做基本部分全国统一,补充部分系统选择。意思就是跟刚才讲的类似,基本部分我们能不能低一点,就是24%那种概念,补充部分大家可以各显其能,包括各地都可以想办法发展自己社会保障的综合性资源组合。

对农民怎么办?一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和医疗保险,一是进城农民工在生活无着落的时候要得到政府的救助,一是在农民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得到农村低保。也就是说,对农村,在本地想办法做好他的养老和医疗,这个互助养老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办法,就是以养老证作质押贷款的办法。这个办法在新疆乌鲁木齐呼图壁县做了七年,我已开始时讲到现在农民养老保险可能面临重大的重现发动的契机,就是从这里得到的经验。别的地方都不干农民养老了,就他们干。把每个人的养老证放在银行里抵押,春天的时候把钱贷出来,买农具、买种子,秋天的时候有收获,再把钱还上。每年都是春天借秋天还,这样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农民个体的钱不够,怎么办?可以借乡亲父老的钱,只要人家肯把养老证借给你。这样,人缘好的农民一年最高能够筹集到15万元,借出来的钱足够做一些比较大的营生。用这样的办法来做,超过当地信用合作社的贷款,银行对此也有很大的支持,而且农民挣的钱最终都是自己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把利息还上去,这个利息不是银行的,还是自家的,银行只收非常少的手续费,农民是给自己挣钱,这套制度七年间运作的相当成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村司的赵司长跑那里去开现场会,兴奋地说,“这个事才对,这就叫农民个人资产建设。”关于农村的医疗保险,刚才我讲了,我们在洛川搞了一个农民社区卫生服务。把农民组织成医疗合作社,农民自己交费给这个医疗合作社,每个人10块,一个镇一年筹集13万元钱,然后农民医疗合作社和乡镇卫生院谈判,乡镇卫生院的院长跟医疗合作社的主任签约。集体筹款,集体签约,集体购买,集体监督。医疗合作社有34个农民代表,34个农民代表每个月都监督卫生院,发现问题就要他们改正,因为是合作社给的钱,买你的服务。在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上,最大的难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医生和农民离得很远,单个农民怎么可能监督他,药价虚高,农民却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通过医疗合作社的办法,就可以让他的价格降低,合作社和卫生院签约时提出药价必须降7%以下。而且要求把社区卫生服务做到农民家门口,遍布全乡都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用这样的方法,虽然问题很多、很难,但是能找到政策思路解决这个问题。在社区基本卫生服务基础上,再去搞大病医疗就容易的多了。

讲了这么多,我最后把社会保障政策的新思路总结为可持续发展,资产建设,社区公共服务。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